對晉軍而言,沒有梁軍的干預,成德不過口中之食,此戰之關鍵在於擋住梁軍,周德威領大軍出趙州,進抵野河之北,與晉軍隔河相望。
雙方沿河爆發一系列的小規模激戰,互相試探實力。
晉軍鋒銳,梁軍亦不遑多讓。
朱漢賓作戰極為驍勇,數次衝過野河,斬將奪旗,大展梁軍之威。
天佑六年三月,李存勖再引兩萬精銳晉軍與周德威匯合。
李存勖認為晉軍兵力強大,應速戰速決,擊破張歸霸、朱漢賓,震懾成德軍。
卻遭到周德威反對:“梁軍步卒精銳,擅長防守,河南營壘眾多,我軍騎兵眾多,利野戰,不利攻堅。”
李存勖認為周德威膽怯,要臨陣換將,遭到了郭崇韜的極力反對,“周德威世之良將,深通兵略,前有守潞州冰城之勞,後有破劉守光之功,大王不可不聽其謀。”
李存勖不悅,但還是聽從了郭崇韜的意見,按兵不動。
張歸霸兩萬軍面對河對岸五萬大軍,糧道被劫,只能向朱溫求援。
李存勖動了,朱溫不能不動,令汴州病癒的王景仁,領龍驤天武兩支精銳以及淮南舊部北上支援。
卻遭到敬翔、李振的極力反對,認為王景仁有淮南之敗,且諸部雄兵悍將,未必服從王景仁之軍令,不如以王彥章或者張歸霸為帥,出戰李存勖,
王景仁以破淮南之功,得朱溫眷顧,扶搖直上,卻在淮南大敗,淮河防線全部喪於唐軍之手,早就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
只不過朱溫跟王景仁“同榻相眠,抵足而談”,朱溫猶豫再三,還是以王景仁為主將,王彥章為輔,進軍成德。
六萬梁軍支援野河之南,梁軍士氣大振。
雙方在野河兩岸大眼瞪小眼,反而此戰始作俑者成德節度使王鎔像沒事人一樣,在鎮州緊守城池,靜觀其變。
王景仁精於水戰,一條小小的野河自然不放在眼裡,時常殺過對岸,屢破晉軍營壘。
李存勖埋怨周德威不用他之言,致使梁軍大軍壓境,於是求援於沁州丁會。
周德威也知道李存勖在埋怨自己,主動激勵士卒道:“南岸梁軍宣武健兒,不過汴州屠沽商販之徒,雖盔鎧鮮明,然虛有其表,十人不如我軍一人!”
遂親引千餘精騎殺過對岸,來回衝殺四次,俘百餘人而歸,晉軍遂穩住陣腳。
周德威不敢向李存勖直接建議,而是跟郭崇韜商議,“梁軍精銳,王景仁擅水戰,野河之南營壘堅固,已然立於不敗之地,若王景仁造橋渡河,梁軍決戰,我軍有被全殲風險,不如退入鄗邑,敵出我歸,敵歸我出,擊其糧道,亂其軍心,不出一月,梁軍銳氣消退,我軍可猛攻之!”
郭崇韜深以為然,派出斥候哨探野河上下游,果然查探到梁軍在上游二十里出修建浮橋。
乃進策於李存勖。
李存勖不滿周德威,對身邊之人,卻向來言聽計從,遂採納周德威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