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決定立場。
王宗懿打仗一塌糊塗,從小耳濡目染,在爭權奪利上精明的很。
“先看看再說。”王建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結束了這場紛爭。
王先成又道:“楚軍兵力強盛,大王至少送出一些糧草軍械,向唐軍示好。”
王建眼神一陣閃爍,“你們左翼的那支軍,似乎是我軍?”
眾人遠眺,果見盔甲旌旗局勢蜀軍規制,王建的臉迅速陰沉下來,“好好好,王宗範!”
“我說唐軍怎麼能這麼快兵臨成都,原來是有內應啊!”唐道襲充滿的目光掃過一眾蜀將。
王宗範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的王建養子,其母都被收入後宮,連他都歸降唐軍,對其他人的衝擊力可想而知。
王建面色鐵青,王先成不敢再勸了,送糧草軍械一事自然也就黃了。
只不過成都不送,城外卻絡繹不絕的送來補給。
一列列的車隊、驢隊,從西面而來,排前還插著某某縣、某某鄉的旗幟,甚至還有百姓幫忙伐木、運石、構築工事。
王建的臉不止是鐵青,而是猙獰起來。
他堂堂蜀王,建個宮殿,這些黔首們一個個推三阻四的,他出徵東川,也沒見這些殺才這麼踴躍,寧願躲進深山當野人,也不願服徭役。
城下熱火朝天,城上一個個面色尷尬起來。
“這些殺千刀的,父王若是趕走馬殷,一定加大賦稅!”王宗懿恨得牙都癢了。
王建父子面帶恨意,不過其他人神色就大不一樣了。
有人若有所思,有人神情嚴肅,有人用眼角餘光瞥著王建。
跟這時代大部分節度使一樣,王建從底層一步一步殺上來,幾十年戎馬,未曾受用過榮華,一旦食髓知味,便一發不可收拾,窮奢極欲,蜀中民心早已離散。
這些年,蜀中與大唐在政治、經濟、民生上前所未有的緊密,關中的什麼樣子,大唐什麼樣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在王建、馬殷和大唐之間,百姓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