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徵調七萬大軍,沒有一兩個月,如何能完成集結?
七萬大軍,單是運送輜重糧草的輔軍至少要四萬,涼州距離長安不下千里,又要耗費多少糧食?
而且馬上就是春耕了,輔軍本身也有屯墾的任務。
一年之計在於春,糧食的重要,不在一座涼州城之下。
李巨川道:“當年吐蕃十萬大軍,涼州虛弱至極,吐蕃人猶不敢強攻,而是施以攻心之法,誆騙城中百姓投降,圍城一年,人心渙散,這才破的城。後來議潮公沙州舉事,河隴部族雲集響應,諸州皆下,獨涼州不下,議潮公親率七千精銳,鏖戰三年,終於攻破城池!”
李曄只能苦笑,說實話,目前唐廷沒有發動大戰的能力。
而且太過於窮兵黷武,也會增加將士們的厭戰之心。
李曄一向的原則是速戰速決,絕不打曠日持久之戰,若是按李巨川說的來,就是一場傾國大戰。
一座涼州,真值得如此大動干戈?
折逋缽督前後近一年,區區一座河州都打不下,戰力可想而知。
“下己之策老成持重,然我軍剛剛休整,如此大戰,恐怕軍中有怨言。”
李巨川自然也是知道唐廷如今的狀況,“臣只是說出心中所慮,馮行襲、張璉皆是軍中宿將,未必不能一戰而下涼州。”
李曄順坡下驢,“下己思慮周全,朕豈會不知,只是朝廷也有朝廷的難處。”
話說到這個份上,基本就無從更改了。
李曄興趣涼州提起來了,“當年議潮公既然攻下涼州,何以又會淪落吐蕃人之手?”
張議潮沙州舉事,距今也不過三十多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段,曾經盛極一時的吐蕃也分崩離析,河隴地區按說已經沒有強大對手。
李巨川看了一眼李曄,一副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
“你我君臣,無需隱晦。”
李巨川這才拱手道:“議潮公派使者攜十一州地圖戶籍入朝,宣宗於沙州置歸義軍,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攻破涼州之後,再收西州、輪臺、清鎮等城,歸義軍如日中天,朝廷、朝廷派遣鄆州天平軍兩千將士入涼州,協助守城。”
他說的婉轉,李曄還是聽出來了,從歸義軍這個名字,就知道當時的宣宗朝廷沒有把張議潮當自己人,只有蠻夷外人才需要歸義。
宣宗算盤打的好,以沙州為歸義軍,又派兩千天平軍入涼州,很明顯是在防備張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