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紛紛大笑。
話是這麼說,但五百人依舊太少,李曄調楊師厚一千矛手跟上,同時傳令拓跋雲歸後軍注意鳳翔城動向。
楊師厚升禁衛右軍副指揮使,很多人頗有微詞,認為一介降將,不該得此厚遇,李曄全都置之不理。
而他本人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只操練本部一千人。
現在也是檢驗他成色的時候。
一千禁衛軍加上五百親衛都,王行瑜就是有膽量也要掂量掂量。
這是李曄想出最佳的止損方法,直入虎穴,趁王行瑜力量最小的時候控制他。
倘若王行瑜真敢火併,自己身邊的五百親兵,加上楊師厚,也能支撐得到楊鑑和高行周來援。
“下己,中軍朕就交給你了!”李曄拉著李巨川瘦骨嶙峋的手道。
“臣、臣必不負陛下。”李巨川感激涕零,以前的上司王重榮、楊守亮、韓建也不是不看重他,但沒有李曄這麼推心置腹。
李巨川東奔西跑這麼多年,覺得自己總算有點盼頭了。
韓建覆滅的時候,他一度想去投奔朱溫,自己的舊識敬翔不也在汴州風生水起嗎?
而他一向不認為自己才幹低於敬翔。
現在他徹底打消這種念頭了。
士為知己者死,皇帝如此待他,他怎能不死心塌地?
王行瑜是不是想反戈,李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也許王行瑜只是一些想儲存實力的小心思,但李曄必須把這種可能消滅在襁褓裡。
事實上,王行瑜也意識到不妙起來。
左右兩邊的友軍包夾過來,王行瑜陣中架起來矛陣。
見到一千五百軍堵在後陣,更加慌亂起來。
“陛下親臨,爾等還不退開!”辛四郎身披雙甲,舉著一面大盾,頂在前面。
邠寧軍矛陣猶猶豫豫,被辛四郎擠開缺口,一千五百軍就這麼湧入王行瑜軍中。
也許王行瑜不在意李曄皇帝身份,但他手下士卒不能不在意。
王行瑜引軍投歸朝廷,這個舉動,已經讓很多士卒對唐廷生出歸屬感。
唐廷在關中還是有一定影響力。
特別是士卒在見到身穿盔甲的皇帝本人之後,更不願意對抗了。
他們猶記得在積香寺,皇帝振聾發聵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