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長安自華州沿線村落、農田盡毀,新糧還沒有收割,加上河中、陝虢的移民,糧食就成了一個巨大問題,沒有糧食,這些移民就不是移民了,饑荒一起,全盤糜爛。
韓偓思索了一陣道:“可以向河東、荊襄等地購糧食,陛下收取河中五十萬石鹽,足可買到大筆糧食。”
武周時代,一石鹽差不多一石糧的一百倍,現在各地戰亂不休,糧食的價格也居高不下,估計一石鹽能換二十石糧左右。
鹽永遠都是硬通貨。
趙崇凝主動應承此事。
移民這麼多,整天在長安閒著也不是個事,容易生出事端,特別是陝虢二州的百姓,在當地過的好好的,被強制遷徙而來,自然有怨氣,若不能化解他們怨氣,遲早生出事端。
長安周邊田地被毀,正好可以讓他們補種一些。
至於張承業,李曄也沒打算讓他歇著,天策軍和禁衛軍是戰兵,李曄當精銳培養,但打仗可不止精銳戰兵,還有輔兵輜重後勤軍器等等一些列的輔助兵種。
打仗其實就是打的後勤能力。
漢高祖劉邦多次敗於項羽之手,回到關中,立馬就能拉起大軍接著打。
而項羽縱橫無敵,垓下一敗,便萬劫不復,烏江自刎。
打下地盤,要轉化為自己基本盤,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之前整改神策軍時,張承業提議的輔兵制很好,李曄準備擴大化,以當時神策軍裁汰下來的兩萬多人為基礎,把輔兵上升為輔軍,忙時耕種,閒時訓練,其中優異者選入天策禁衛兩軍。
張承業大為贊同,既不增加唐廷負擔,又能增強實力。
李曄當下封張承業為輔軍總管,不遇戰事,不設指揮使,立十二屯訓營,設屯訓司馬之職,每營三千至一萬人,根據青壯人數而定,每營至少要有一千能戰之兵,同時將天策、禁衛兩軍中傷殘者充入輔軍中,管理訓練、屯墾等雜務。
張承業欣然領命。
此戰暴露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斥候和細作不夠。
倘若細作能提前探知李茂貞、王行瑜、李思孝的動向,李曄也不至於這麼手忙腳亂。
唐末亂世,細作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偷襲華州,就是細作之功。
至於斥候,更不用多說,在這個沒有資訊媒體的時代,斥候就相當於眼睛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