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採取自願原則,願回河中的不攔,願留下的更好。
現在手下士卒來歷太龐雜了,此戰暴露了各種問題。
李曄乾脆趁著大勝直接整改。
神策軍屬於老房子的遺物,從天寶年間哥舒翰在磨環川設立,到現在差不多一百五十年的時間,其間大部分時間都被權宦掌控,成了宦官控制皇帝的工具。
李曄可不想這麼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軍隊待在自己身邊,於是改名天策軍。
天策二字,用意不言而喻。
全軍上下歡欣鼓舞。
地位和禁衛軍一樣,為天子親軍,分左右兩軍,各四千人。
左軍指揮使高行周,副指揮使阿史那真延,右軍指揮使李筠,副指揮使李效奇。
都指揮使直接由李曄擔任,免除張承業副都指揮使。
同時清除軍內所有宦官擔任的軍職,徹底讓神威軍與宦官勢力斷開聯絡。
禁衛軍也分左右兩軍,都指揮使依舊是李曄親自擔任。
左軍指揮使周雲翼,副指揮使孟方同,右軍指揮使拓跋雲歸,副指揮使楊師厚。
原有華州軍、李罕之降兵、河中留下來計程車卒,全都分散到兩軍之中。
李曄原本想直接提拔楊師厚的。
但想想還是作罷,提拔太快不是幫他,而是害他。
他是牛人,以後肯定功勞不斷,拿什麼去封賞他?
一個副指揮使對得住他的功勞。
拓跋雲歸跟其他幾個指揮使相比,差了一點意思。
但他此戰守住華州,在最關鍵的時候突襲鳳翔軍大營,功勳卓著,禁衛軍右軍指揮使非他莫屬,還有一個楊師厚配合,李曄也可以放心了。
至於張行瑾,李曄有些不好辦,處罰太重,傷了將領們的進取之心,處罰太輕,無法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不處罰更是不行,等於助長手下將領向唐末武人轉變。
這是致命的。
其實周雲翼也擅作主張,但跟張行瑾有本質區別。
周雲翼的行為服從於李曄的戰略構想,一切從大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