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呂雲澄不帶她去小聖賢莊,焰靈姬並不特別失望。
呂雲澄諸多弟子中,焰靈姬最不喜歡學習,是最大的學渣。
甚至,把呂雲澄指點過的後生晚輩都算上,焰靈姬最多也就是倒數第二。
唯一一個比焰靈姬差的是無雙鬼這個莽漢,另一個擅長莽的黑白玄翦都比她稍微強了一些。
學渣自然是不喜歡去學習氛圍濃郁、學霸成群的地方的,焰靈姬只是想順便去看看海,這次不行以後還有許多機會。
韓地的叛亂快速處理完畢,楚國的征戰卻打的異常的激烈。
行軍打仗最忌諱令出多門, 李信為人頗有些狂傲, 若是老將王翦統兵,會攝於威望而信服, 蒙恬暫時還壓不住李信。
好在有扶蘇隨軍出征。
扶蘇的身份足夠高貴,其本人溫和有禮, 是非常好的潤滑劑。
而且扶蘇並不是一個人去的,他帶上了最新投靠的謀士——張良!
十年前,張良離開新鄭,去小聖賢莊求學,得到了丹心劍的認可,參悟了呂雲澄留下的劍意。
十年過去,張良已經看完了小聖賢莊的藏書,學成了自己需要的一切知識,武功也大有長進,可以一展拳腳。
但韓國已經成了潁川,回家是不可能回家的。
原本的張良或許會有反秦的心思,可現在連韓非都成了秦國之臣,他又有什麼放不下的?
秦國一統天下之勢,所有大勢力之主都能看得出,儒家當然也不例外。
只不過現在是戰爭時期,法家、兵家更加受到重用,儒家決定把寶押在下一代。
張良投靠扶蘇,一是因為和扶蘇脾氣最是相合,可以一展所學,二也是儒家的試探。
倘若秦國能夠給儒家弟子做官的機會,給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那一切都有的談。
事實上,嬴政已經在考慮“六部”和“翰林院”,一旦推行下去,別的不說,禮部和翰林院基本上就是儒家弟子的。
法家弟子入刑部、墨家和公輸家弟子入工部、農家弟子入戶部、兵家弟子入兵部、法儒兩家弟子都能入吏部。
另有一點,便是嬴政已經決定要統一文字,“小篆”已經有了初步的模板。
在舊有的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新的文字,並長長久久的使用下去,這是名傳青史的大事。
《日月風華》
莫說是伏念,就連顏路那種風輕雲淡的人物,對此也頗為動心。
這種事情從來都是手快有手慢無,晚一步或許就沒了名垂史冊的機會,呂雲澄還沒去小聖賢莊,伏念就已經到了咸陽。
張良雖然還不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欠缺的只是經驗,學識方面的積累已經完全足夠。
有張良出謀劃策,再加上沉穩處事的蒙恬,李信的傲慢之心被壓了下去,昌平君的謀劃也盡數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