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話倒是說得有些道理。
盧伯蘊聯想起盧氏家族的產業,雖然這些年也都算是維持得不錯,但進步卻是極少的。
當年太爺爺與樊樓的創始人差不多同一時間建立酒樓,樊樓是一年一個臺階,到如今已經是天下聞名。
但醉仙樓卻還是隻有一座三層的酒樓,其他的產業也大多如此,雖然有些許的進步,但這種進步比起其他的同儕卻是遠遠不如了。
李夫子沒有盧伯蘊那麼多的想法,他翻開後面的書頁,似乎是看得有趣,便搖頭晃腦的讀將起來。
“……進京以來,汴京之繁華,令我與家兄這等山野之民不由得瞠目結舌,瞠目結舌之餘,不免心生好奇,尤其是構成這汴京繁華景象的商業。
作為一個讀書人,面對繁華之景,自然想要探索繁華之景內裡之原因,於是便與家兄蒐集這市面上之商家,調研七十二家正店以及一百多腳店,綜合調查結果如下:
大宋之正店,有榷沽資格,有榷沽資格可保店名百年,然正店之主卻是時常變化,令人唏噓。
七十二正店,從建立之始便沒有變更家族的只有三家,其餘六十九家在這百餘年間少則經過兩次變更,多的甚至超過十次。
這裡面變更有子弟不肖、時運不濟、競爭激烈等等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不求變……”
讀到這裡,李夫子嗤笑了一聲:“守住祖宗之業已然不易,胡亂求變就是自尋死路罷了,不過這陳小子倒是有恆心,竟然不辭勞苦調查了這麼多的事情,恆心可嘉,但意見什麼的,就別聽信那麼多了。”
李夫子將冊子往桌子上一放:“好了,此事就這般了結也好,其他的事情我們慢慢來就是,你家老祖宗也不會輕易下決定,畢竟還是得照顧盧氏長輩們意見的嘛。
你多和他們走動,多展示展示自己,你的能力在這裡呢,不用過多操心。”
盧伯蘊點頭稱是。
李夫子施施然而去。
盧伯蘊卻是撿起冊子,往後翻看。
“……求變不是亂變,不變則已,變則需有法。
吾觀汴京城之七十二正店,或如火如荼、或中規中矩、或辛苦維持,但無論是哪一種,皆只有一間正店。
若是中規中矩或者辛苦維持也就罷了,如同樊樓這般名滿天下之酒樓,卻只屈居汴京一城,實是暴殄天物矣。
若我為樊樓之東家,則會以汴京樊樓為模板,於揚、杭、洛等富裕州府要害之處,開辦分店。
以汴京之先進經驗,征服各州府之百姓,屆時,樊樓之氣勢便該更勝十倍百倍千倍!
醉仙樓於汴京雖難比樊樓,然放諸州府之中,卻是鶴立雞群矣。
若是醉仙樓能夠在州府開設十幾分店,以地方擁立汴京醉仙樓,長此以往,天下人未知樊樓先知醉仙樓,終有一日,醉仙樓位居樊樓之上尚未可知。
此法吾稱之為正店直營連鎖法……”
看到這裡,盧伯蘊深深吸了一口氣,壓住瘋狂跳動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