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在大宋販賣焦慮> 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和你說了,你也不會明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四章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和你說了,你也不會明白。 (2 / 5)

現如今大宋朝的農民處於最底層,一旦有天災,第一個破產的便是他們,一旦他們破產,就會形成流民,對整個社會形成重大的衝擊,然後危機累積,一步一步的往上衝擊,來得多了,朝廷就會垮掉。

所以第一個分配便是得讓底層的農民有活下去的可能,只要他們能夠活下去,便不會造反。

所以,要給他們土地,土地在哪裡,在那些大地主的手裡,怎麼讓大地主心甘情願的拿地出來,要麼就是拿著刀子搶,要麼只能拿利益置換。

所以我的想法是,利用銀行造出一個規模更大的餅,便是將未來五十年大宋朝最掙錢的行當,從土地轉移到商業上。

銀行聚攏的資金,經由朝廷分配出去,在各地大興工程,而工程會造就更大的財富神話。

這些承接工程的、工程的建材供應商、工程的相關上下游都會因此而得益,到時候算起來,土地的收益便顯得不足一提了。

到時候朝廷以這種利益交換,讓他們出讓土地,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底層穩定,朝廷自然就穩定了。

田地在大地主的手裡,朝廷收不到稅,但在農民的手裡,朝廷卻是能夠收到田賦的,有了大批納稅的農民,朝廷還怕沒錢?

而安石公擔心的朝廷償付問題,其實不必擔憂,朝廷每投下一筆錢,都會在稅收上重新收回來。

比如說造一條路,朝廷將其承包出去,承包商需要招募工人,於是便有上萬工人受益,工人拿錢會消費,消費則商戶受益,商戶受益則朝廷收稅;

承包商還得購買各類建材,建材供應商也需要往更上游進行採購,如此原先的一筆錢,便在各個環節流通起來。

商業繁榮起來,商稅便會水漲船高,各個方面歸攏起來,到時候朝廷依然不會虧本,但整個大宋卻是因此而富裕起來。

總而言之,朝廷投在基建上的錢,最終都會轉變成為稅收的模式回饋朝廷。”

陳宓給銀行的作用做了一個總結。

王安石點點頭道:“今日便到這裡吧,靜安近期多多關心官司的問題,先把這個給洗脫,有個清白身,才好報效國家嘛。”

陳宓點頭笑道:“還要多賴安石公幫助。”

王安石點頭道:“這個是自然。”

陳宓與王雱點點頭,便起身離開。

王安石目送陳宓離開,低下頭思索。

“爹爹,我總是感覺這什麼銀行法不太靠譜。”

王雱道。

王安石道:“怎麼個說法?”

王雱道:“銀行倒是還真有所謂的放貸的吃利息的好處,若是青苗貸能夠鋪展開來,不僅利農,而且對於朝廷也是一大收益。

往年農民跟地主借貸,都是借高利貸,若是咱們有銀行,就不用看這些地主盤剝農民了,而且還能夠增加朝廷的收入。

但其餘的比如說什麼搞什麼基建啊,呵,所有的投入都會透過稅收回饋朝廷……這僅存在與理想狀態下,撒出去的錢還能回得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