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到來,將汴京城的喜慶氣氛推上了新的高峰。
治平四年這一年的正月還沒有十五,英宗正月八日駕崩,汴京城便取消了元宵賞燈,之後一年,汴京城雖然沒有人人縞素,但一些大型的娛樂活動還是不允許的,對於喜歡熱鬧的汴京人來說,可算是憋壞了。
到了年底,新的一年即將開始,這種氛圍已經徹底解開了,於是壓抑的熱情便如同火山一般爆發出來了。
除夕這一天,整個汴京城已經陷入了節慶日的狂歡之中,可以預料到的是,在接下來的十五天內,這種狂歡會越來越激烈,並在元宵節那一天達到高潮。
這也是陳家兄弟來到汴京城的第一個春節。
不過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去參與其中了,他們只能聽著外面喧鬧的聲音,有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車水馬龍聲……在各種聲音之中,他們倔強地發出讀書聲: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陳宓一邊讀一邊看著揮舞著戒尺的張載,等他們讀完,張載便總結陳詞:“……老夫少年時候任俠好兵事,後遇上了范文正公,文正公勸我讀中庸,於是從那時候開始,老夫才開始讀中庸。
唐初,《禮記》入選《五經正義》,從而升格為天下士子的科考經書,《中庸》也隨之水漲船高,備受關注。
到了中唐,禪宗與道教高度發達,禪風道氣瀰漫士林。很多文壇領袖與士林賢達都把《中庸》作為溝通儒釋道三教的一座橋樑。
這種風氣蔓延至今,大儒們無不重視中庸,所以,這中庸需得讀深讀透,這對以後溝通道佛也有好處,老夫的學說,非侷限於儒,而是通讀儒道釋三家之後的結果,所以,你們從我治學,便該從中庸開始……讀深讀透!……”
說完了總結,張載百年開始仔細給兩個弟子講解其中之釋義。
一開始只是講解其中基本釋義,繼而便是進行延伸解讀,與其餘四書五經進行勾連解釋,將儒家之宗旨給提煉出來,先將書讀薄,之後便是進行讀厚的過程,不過這個時間需得三四個月之久。
陳宓一開始還是有些牴觸的,但隨著課程的深入,卻是愛上了這種讀書法,這可能是張載本身就是儒家大宗師的原因,一篇《中庸》,共不過三千五百多字,按照張載的分法,卻被分為三十三章,四大部分。
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透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係、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並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
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作為一個後世小鎮做題家,陳宓是典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受益者,現代化的教育培養了陳宓在職場上的能力,依靠著教育帶給他能力縱橫職場,後來意識到了西學不能解決人生問題,便退而學國學,以尋求精神上的超脫,不過那些不過是淺嘗輒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