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下荊湖開發計劃之時,陳宓其實心下還是有諸多的疑慮的,但當時為了搪塞企業南遷之事,沒有過多的調查,便匆忙交了上去,但對於是否當真能夠完成,其實心下並沒有太多的底氣。
但這一路過來,至少陳宓能夠篤定的一件事情是——荊湖兩路的人口不少。
也就是說,荊湖兩路雖然落後,但因為本地水土豐沃,能夠養活的人不少,比起北方,這裡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尤其是進入江陵之後,這種繁榮更是肉眼可見!
不過想一想也實屬正常。
江陵府是土地肥沃,最為出產穀米財物的荊湖北路的首府,位於長江中游沿岸,地處江漢平原腹地,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土地廣袤,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之氣候適宜,具備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
加上宋初統治者對江陵地區的農業生產是非常重視的,採取了減輕負擔、恢復生產的經濟政策,也的確收到了一定成效。
以人口數量為例,封建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農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生產部門,一定區域內人口數量的多寡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江陵府在天寶年間有三萬三百九十二戶,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口,到崇寧年間,戶口數增至八萬五千八百一,口數為二十二萬三千二百八十四,戶均人口不足三人,人口的大量增加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到如今,江陵地區的經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了。
對此陳宓是很滿意的。
從這一路看來,荊湖兩路人口雖然沒有非常稠密,但這人口已經足以進行一場大開發了,而這商業的基礎也很是出色,根據他的觀察,各類手工作坊雖然水平不算高,但已經有了基礎,這對於以後南遷企業在本地的招工有很大的幫助。
進入江陵府之後,陳宓沒有著急去府衙報告,而是花了幾天的時間走了走江陵府城,經過考察,他發現江陵府城的私塾不少,識字率竟然也不算低,大約是因為經濟條件好,因而平常人家也有錢供得起子弟讀書。
當然,大多隻是要求子弟認識一些字罷了,真要考科舉的,家中還是要求頗為殷實才好。
但這已經是很不錯了,這意味著,有不少識字的勞動力,在南遷企業開辦的前期可以有足夠的人力資源。
經過了這些調查,陳宓總算是有了滿滿的底氣了,他也可以開開心心地去府衙報告了,不過,這是一個另外的挑戰了。
根據陳宓的瞭解,江陵這個地方的官場可沒有那麼簡單啊。
讀者朋友們或許對江陵府不太熟悉,但換成另外一個名字,或許便要如雷貫耳了。
江陵,又叫荊州,劉備借荊州的荊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