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王安石高居其上,滿意地看著座下的一大幫年輕官員們,除了呂惠卿去當任開封府解試的主考官的原因不在,程頤已經離開了之外,其餘同一時期提拔的章惇、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人俱都在場,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激動的神色。
章惇很是開心道:“祝賀相公,賀喜相公,終於上銜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如此一來,以後領導變法便是更名正言順了,再無人可以掣肘了!”
王安石聞言一笑,便在解試開始之前,曽公亮終於是告老辭職,趙頊終於是同意了,之後經過一番博弈,趙頊終於任命他為大宋首相,也就是所謂的昭文相,是上了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名副其實的首相。
關於大宋前期的宰相,許多人搞得不是很清楚,其實也簡單。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宮城內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集中處理行政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
其題榜止曰“中書”,故簡稱為“中書”,印文敕則曰“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都堂。
中書門下的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
其職權,《宋史·職官志》稱:“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兩朝國史志》則說:“同平章事,是為宰相之職,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
其實,北宋前期的宰相併非“事無不統”,當時軍政歸樞密使,財政歸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長官。
所以,王安石便是這政事堂的長官,也就是所謂的首相了。
至於什麼昭文相之類的,便是宰相還各兼館、殿學士之職,所謂分首相次相第三相,便是看這個。
如置兩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並監修國史,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
如置三相,則上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
次相兼修國史,簡稱“史館相”;
第三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的時候,文彥博和劉沆、富弼三人同時為相,便是由文彥博任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也就是說,他便是首相,也可稱為昭文相。
至於劉沆則是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國史,意思則是次相,也成為史館相;
至於富弼則是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也就是所謂的第三相。
在三相之後,一般也還會設定“參知政事”一職,也就是所謂的副宰相,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於政事堂共同商議處理國政大事。
北宋前期,參知政事亦無常員,以中書舍人以上至六部尚書等官充任,通常也設兩員,有時也設一員或三員以至四員。
在王安石擔任昭文相之前,便是他與張載擔任參知政事一職,這一次他卻是直接越過史館相以及集賢相,直接跨上了昭文相的位置,也怪不得他有些志得意滿,他的屬下章惇等人也是喜形於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