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只是生活的插曲。
在安排完冊子的印刷後,陳宓總算是能夠真正將心思定下來了。
這些時間,他將諸多的事情都給安排妥當了,包括風投事宜、央行的董事局籌建這些事情,接下來,他便投身於書海之中了,除了偶爾指點一下盧仲文等人,其餘的便不再多管了。
四月底的時候,董事局算是籌辦起來了,富家、曾家、韓家、文家、呂家等都在董事局裡面擁有董事的位置,這也是陳宓刻意的安排,唯有這些人都進來了,才能夠維持平衡。
不過雖然各家在央行裡面都有股份,但陳宓卻是將主動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裡,若是央行不能按照他的想法而動,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天下人也不太知道,一個還沒有參與科舉的書生,竟然掌握了大宋的經濟命脈。
不過最近的陳宓已經顧不太上了,因為他的學業越來越繁重了,隨著時間越來越近,張載甚至有時候要請假在家裡輔導他們。
陳定因為一直都在家裡,所以基礎比較紮實,但陳宓卻是因為精力過於分散,又是一直東奔西走的,雖然平時也沒有敢放鬆,但基礎上終究是差了一些,所以補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
不過好在陳宓自律性很高,從四月開始,便埋頭於學業之中,一應事宜都不太管了,過了中秋之後,張載才勉強說基礎算是打牢靠了,時間忽忽已經過了半年了。
隨著開封府秋闈時間臨近,開封府也變得熱鬧起來了,這些考生有些本來便在汴京當著‘京漂’,而有些是從家鄉趕來考試的,至於他們為什麼不在家鄉考試自然是有原因的。
後世讀書又學區房與地域錄取比率的區別,這個時候也有,不僅有,還頗為懸殊呢。
開封府與國子監約佔全部參加科舉人數的一半左右,其中開封府又是國子監的兩到三倍,錄取比例也相應高於其他路。
仁宗嘉祐三年,開封府參加科舉人數278人,錄取44人,錄取比例達到了1:6,而參加科舉人數最多的河北路錄取比例不過1:30,錄取比例最高的利州路只有26個參考名額。
更為極端的例子發生在仁宗嘉祐七年,參加科舉人數最多的河北路錄取比例只有1:154,而偏遠地區的廣南東路、西路甚至無人被錄取,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封府的錄取比例仍然達到了1:5,並且參加科舉人數還多於其他地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科舉考試中京師籍的考生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這般一來,為了能夠提高中舉的機率,天下州郡舉子,往往競赴京師,到處求人辦理成為開封戶籍,以謀求在開封府參加鄉試的情況便是理所當然了。
有需求自然就產生了供應,汴京城裡面就有許多掮客是專門做這種生意的,以前的宴家,對於這種生意最為熱衷,因為操作的餘地很大,風險也不算高,這算是擺在明面上的潛規則了,也不算是科舉作弊,掙到錢也算是可觀,不過現在宴家卻是不幹這活了。
但陳宓兄弟的戶籍卻是遷了過來了,也算是名正言順,畢竟陳年穀與宴淑文的戶籍早就是開封的了,算是隨同父母入遷,因而可以在開封府名正言順的參與鄉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