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都城被破,國王身死,太子失蹤,這就是亡國了。
崔崇用反覆確定後,目眥欲裂,嘴中都咬出血來:“大遼不管麼?”
金仁存道:“遼軍先鋒抵達東京遼陽府後,直奔定州邊境而來,與女直另一支軍隊也有交鋒,竟也被擊敗,得知我高麗被亡國,亦是震驚不已。”
“如今那女直人的酋長完顏阿骨,遣人與遼帝談判,有意將全族遷入我高麗國內,據說大遼高層也有紛爭,各執所見……”
崔崇用立刻吼道:“萬萬不可啊!女直狼子野心,分明是想要以退為進,借我高麗壯大後,再反撲大遼,遼帝陛下英明神武,萬萬不能答應啊!”
金仁存想到來時聽到的種種訊息,臉色沉了沉,又開口道:“我們不能將復國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大遼身上,其他各國都要求援!”
亡國不代表高麗就徹底結束了,恰恰相反,這是另一段抗爭的開始。
比如著名的吐谷渾,亡國了又復國,復國了又亡國,亡了再復,復了再亡,折騰了許久才被徹底吞併。
相比起來,此次高麗的敗亡是由於主力喪失,國都淪陷,但各地的力量依舊保證完整,所以這位臣子千里迢迢來到中原,一心想要復國。
想到在萊州看到的水師,是那麼地強大,聽說滄州還有另一批水師,金仁存露出期盼:“聽聞燕雲林義勇厭惡女直賊人,此前就驅逐其使臣,和大遼同進退,此番能否出水師,助我高麗復國?”
崔崇用抿了抿嘴唇,高麗和燕雲是第一次建交,讓對方幫忙對抗女真,未免顯得異想天開,但他也清楚,此時他們這些在國外的臣子,即便卑躬屈膝,也必須爭取一切能夠爭取的力量。
至不濟也要讓那位對女真的印象更差,所以崔崇用頷首道:“好!等到明日稱王大典後,我們去覲見燕王殿下,以大燕的力量,一旦出兵,女直人就再也不能囂張了!”
金仁存想到高麗王國的敗亡,而佔據這片廣袤土地的強大王朝正在崛起,喃喃低語:“大燕麼……”
燕王的稱呼已經定下,新朝的國號,基本定為“燕”了。
一朝國號,不是亂來的,大致由幾種方式確定。
第一種就是地名,比如秦朝是由於它的始祖住在秦地而得名;漢朝是因劉邦被封為漢王,擁巴蜀漢中一帶地區而來;宋朝則是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認為此地乃龍興之地,改國號為宋。
第二種則是爵名,比如晉朝司馬氏受封河內溫縣,因溫縣本是晉地,所以建號為晉;隋朝楊堅稱帝前,承襲了其父隋國公的封爵;唐朝自不必說,唐國公李淵……
不過從後世看,許多朝代尤其是割據政權的國號,又多取自先秦時期的北方諸侯國名,北方諸侯國名特別受青睞,比如周、秦、魏、晉、唐(為晉的別號)、燕、趙、齊等等。
至於南方的楚、吳、越等,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很是煊赫,但在受歡迎程度上,明顯不如北方諸侯國名。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傳統意義上的華夏,位於北方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楚、吳、越不過是南蠻政權。
故而北方諸侯國名,可寓示著華夏文明正朔,而南方諸侯國名,總有種偏安一隅的感覺,即便是江南人也都這般認為。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起初稱吳王,後來正式稱帝時,又改為“明”,就是因為作為大統一王朝的國號,“吳”太不合適了。
綜上所述,國號不是隨便想一個名字,就可以取的,很多事情都是深入人心,更改不得。
對於李彥來說,他的根據地是燕雲,本就是燕國故土,而有宋一朝,又心心念念想要收復燕雲,他以燕為號,不僅穩固了自己的基本盤,也讓天下人心更加歸附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