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謹慎地道:“那要看如何比較了,與世人相比,這些高僧當然達成了,儒家孔聖有一句話,叫‘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們精研佛法,並非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許,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佛法的理念,先成就自己,再惠及他人,如何不能稱大師?”
三藏接著道:“可若是與貧僧相比,這些凡間僧人窮盡畢生的心血,終究不及佛法浩瀚之萬一,並且也無力踐行,普度世間。”
李彥並不認同:“這就不講道理了,閣下乃佛經本身,他們如何比之?”
三藏輕嘆:“並非貧僧執妄,佛法若僅為佛法,佛將毫無意義……”
李彥稍稍沉吟,大致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那在閣下看來,靈山諸佛,又當如何?”
三藏道:“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靈山諸佛,只知靜享極樂,未能普度蒼生,皆不可謂!”
李彥道:“如來佛祖也不能?”
三藏聲音沉下:“尤為欺誑不實!”
聽如來的佛經罵如來的機會可不多,李彥十分樂意一探究竟:“願聞其詳!”
三藏道:“南贍部洲,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
“眾生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
“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
李彥聽了個開頭,就知道是如來對於南贍部洲大唐的點評。
取經之前,如來點評四大部洲,對於南贍部洲者的評價十分簡短尖銳,“貪淫樂禍,多殺多爭,口舌兇場,是非惡海”,等到取經團隊到了靈山,又詳細描述,大致便是上述所言。
反正一句話,真經若不能傳於東土,那東土就完了。
可現在真經自己發出疑問:“然吾至東土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吾至東土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虛空震顫,一幕幕光景交錯浮現,裡面浮現出的,正是大唐安史之亂的場景……
山河破碎,四處兵災,百姓流離失所,天下蒼生遭劫!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視角轉到了大慈恩寺內。
藏經閣內,再也無人問津的經書中,一個微弱的靈性,發出疑問。
為何我無法勸人為善?
為何我超度不了這些冤死亡魂?
為何我東渡至此,世間反倒變得更加糟糕?
李彥默然。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與佛門並無多少關聯,同樣的,便是取回再多的經書,也不可能讓世間變得一片太平,天下皆為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