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其實很明瞭,今年遼境受災,再加上沒了燕雲供應的糧食,各族都陷入饑荒窘境。
而最大的矛盾點,實際上不是大家都沒吃的,恰恰是其他各族沒吃的,唯獨契丹貴族依舊故我,甚至花天酒地,完全不顧災民死活,揮霍儲備的糧食。
耶律延禧其實也想改變這點,但阻力相當之大,好不容易從契丹貴族手中摳出一些糧草來,都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分配,所以才不願見奚王,見了也是無話可說。
眼見氣氛太過凝重,擔心這位喜怒無常的陛下爆發,有親信建言道:“陛下不妨效彷先帝,令流民自賣,有償改嫁,一旦有了錢財,就可以買米買糧,還可以用吃不掉的。(本章未完!
第九百三十三章 燕為友邦,女真家奴,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米換錢,繼續做買賣……”
蕭奉先以前也會說這種不是人話的話,但想到蕭兀納最後的囑託,終究還是道:“陛下,蘭陵王臨終前有言,此番大災,萬萬不可讓良人自鬻,還是要出錢慄,振貧民,免稅賦啊!”
耶律延禧聽到蘭陵王之名,不禁嘆了口氣,對著蕭奉先道:“既如此,此事就交予蕭樞密,振貧民、免稅賦、赦役徒、減常貢,不要讓朕失望!”
蕭奉先咬了咬牙:“臣遵旨!”
耶律延禧點了點頭,頓時覺得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看了看御桉上的奏本,往邊上推了推,起身道:“走!打獵去!”
……
“我奚族人不是大遼的子民麼?陛下竟和先帝一般不公!”
奚王回到帳內,忍了又忍,終究還是忿忿不平地痛罵出聲。
大災來臨,各族受苦,唯有契丹作威作福的局面,不止發生在今朝,早在耶律洪基時期就是如此。
從遼太祖到遼興宗,其實一直在效彷前唐的民族漢化制度,以契丹為首,團結各族,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共治的包容國度,使得遼國成為東北亞最大的霸主,影響深遠。
直到耶律洪基上臺,開始過於抬升契丹貴族的身份,那麼自然而然的,就要剝削壓榨其他民族。
女真人貢獻與收穫極不平衡的矛盾是在那時期埋下,漢民官員也遭到打壓,甚至一度出現不許漢民打獵的歧視規定。
這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其實就走民粹主義,搞契丹至上,而這位昏君在位整整四十六年,一系列打壓其他族群的政策,從官員的任選,到科舉,最後到基層的災民,可謂全方位影響。
長期的分裂行為,罔顧先祖民族融合的百年努力,使得遼國在耶律洪基去世二十多年後,四分五裂,轟然崩塌。
要知道歷史上,金亡國時,統治區域內的漢人在面對蒙古軍隊壓境時,表現出的抵抗程度,甚至到了毀家紓難的地步,也即是捐獻出所有的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反觀遼亡國時,各族成為遼金戰爭的看客,漢民不幫遼國倒也罷了,奚族和其他邊地部族也很快倒戈,單就這方面,耶律洪基的統治政策要背大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奚王忿忿不平的關鍵,正在於此。
如果只是一代倒也罷了,連續兩代遼帝都是如此,就證明這樣的待遇會長久執行下去,不滿的情緒逐漸堆積,已經到了爆發的邊緣。&n
倘若說以前遼帝還有威嚴,那麼經歷過南征失敗,燕雲丟失,女真獨立,就已是威嚴喪盡。
女真獨立尤其關鍵,這個曾經的奴族,如今在東邊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威風凜凜,讓其他族群看了,也萌生出了新的想法。
奚王此時轉了轉,招來親信:“現在還能聯絡上那位燕人糧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