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測江水淺處多支流,以殺其勢,一如築決河法。水涸,於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銀,而殺運夫於上,後覆以土,仍決江流復故道。後續有所得,俱刳木成鞘,運至新津江口,載以千餘艘,將為順流,計至巫峽投之。
這段文字所稱“江干”“江水”“新津江口”之“江”,不是錦江,應指新津渡口(俗稱“三渡水”)至彭山江口那段岷江主流。“江水淺處多支流”也是新津渡口那段岷江河道的特徵。
成都出南門至新津縣裡程為九十華里,“以千餘人運之江干,三月始畢”,應指由旱路車運馬馱將金銀從成都運到新津渡江岸,然後就埋藏在新津渡江底。
“後續有所得,俱刳木成鞘,運至新津江口,載以千餘艘,將為順流,計至巫峽投之”指的是彭山江口之戰前,張獻忠水陸進軍,其中陸路一支系從成都先陸行至新津渡,再下船順流向江口進發。
三、張獻忠寶船沉沒在青神江底
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一:“費此度(密),明之遺民,流寓塞外,嘗有句雲:‘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深為漁洋所賞。有遺像,蔣心餘題長古其上,總括生平,可作志傳讀。
‘上書無益起義兵,壯士自結飛來營。安定關中十萬戶,賊不敢犯人長生。司命三軍費孝子,剪髮辭官父歸裡。攜兒避亂陷凹蠻,黃金竟贖全家死。楊展鎮蜀真英雄,孝子入幕參元戎。青神江底沉賊鏹,誰賊之鏹張獻忠。得賊資糧即拒賊,雅州屯田孝子力⋯⋯’。”
青神縣,現屬四川省眉山市管轄。青神江,為岷江流經青神縣一段水道的名稱,位於彭山縣的下游。
“青神江底沉賊鏹(江按:鏹,錢貫,引申為錢,金銀),誰賊之鏹張獻忠”,是說張獻忠的寶船沉沒在青神縣的江底。
引詩的作者費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和思想家,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
他曾受到鎮守嘉定的明將楊展任用,親身經歷江口之戰。
康熙八年他撰《荒書》說:清順治三年“正月,獻忠盡括四川金銀作鞘,注彭山縣江。楊展先鋒見賊,焚舟,不知為金銀也。其後漁人得之,展始取以養兵,故上[川]南為饒。”
此段文字的標點斷句,巴蜀版《張獻忠剿四川實錄》一書收錄的《荒書》為:“正月,獻忠盡括四川金銀作鞘注。彭山縣江[畔]楊展先鋒見賊焚舟,不知為金銀也。其後漁人得之,展始取以養兵,故上南為饒。”
什麼叫“鞘注”?為什麼要加一個“畔”字?為什麼未交戰,張獻忠便自焚戰船?
此段文字意思是:順治三年(丙戌)正月,張獻忠將收刮四川的金銀全部做成銀鞘,藏於彭山縣江底(注者,水注也,灌也,引申義有投入之意)。
(三月)楊展前鋒部隊同張獻忠軍接戰,用火攻,燒燬了張部的戰船,當時江底沉銀尚不為人所知。
事後,楊展獲悉漁人從江中撈到金銀,才開始打撈彭山江中沉銀,用以供養軍隊,故以嘉定(樂山)為中心的上川南頓成富饒之區。
費密詩又說“青神江底沉賊鏹”,看來同彭山江口沉銀不是一回事,是另外一處藏寶地點。
四、張獻忠在峨眉山普賢峰頂埋有金銀
王夫之著《永曆實錄•王祥楊展皮熊列傳》引劉堯佐疏言:“張獻忠輦金銀至峨眉山,瘞之普賢峰頂,宜敕展發窖齎送赴闕,以供國用。”(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二,嶽麓書社,1982年,第122—123頁
五、張獻忠部將劉文秀透露在川西黎、雅間埋金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