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和城南的山頂,各有一座高高聳立的古塔,南北互為照應,相映成趣。
清澈平靜的東河,自東北流向東南,從玄武山腳下蜿蜒流過。
波光粼粼的凱江在城西轉了個大彎,繞城向南緩緩流去。
兩江在前方合二為一,縣城就夾在東河與凱江之間。
朱智涵看罷縣城風光,不禁怦然心動。讚歎道:
“你們看,這裡的城池、南北塔、玄武山和兩江曲水天然雅成,真是一幅優美、和諧、淡雅的天然圖畫呀。”
眾人齊聲贊同。
四人從山頂沿小路下來,走近玄武觀。
道觀山門為石結構牌樓,門上一副對聯映入大家眼簾:
遊覽據高峰,聽兩派江流,東河水匯西河水
登臨來勝地,看四周山色,南塔雲聯北塔雲
朱智涵興致勃勃地進入玄武觀山門,殿前有塊南宋嘉定年間的畫像碑,碑上雕刻的真武大帝披髮按劍,腳踩龜蛇,神態飄逸。
朱智涵和妙音見了真武大帝畫像,連忙叩拜。
玄武觀依山而建,呈複合四合院佈局,殿宇雄偉,肅穆莊嚴。
正殿是三清殿,為木結構單簷歇山式建築,飛簷翹角,留有唐代建築遺風。
前殿為真武殿,後殿為玉皇殿,兩側為左右廂房、望樓及亭閣等建築。
觀內仙樂飄飄,香火不絕。
誦經聲音和南塔風鈴的“叮噹”聲音糅合在一起,像一首絕妙的交響樂在空中久久迴盪。
朱智涵對玄武觀讚不絕口,他已深深愛上了這座古道觀。
決定結束漂泊的生活,潛心在此修道。他走進三清殿,拜會玄武觀的住持明鏡道長。
道長聽說他是朱教玉的徒弟,非常熱情。帶著朱智涵等人從三大殿,禪房到廂房一一做了介紹。
參觀完道觀後,朱智涵嚮明鏡道長提出想入玄武觀修道,明鏡道長大喜道:
“無為子的弟子來玄武觀修道,歡迎!歡迎!”
明鏡道長擇了個吉日,為朱智涵舉辦了入玄武觀修道的儀式。妙音、廖春雷和吳開弟一起來道賀。
朱智涵自此脫去俗裝,穿上青佈道袍,恢復了“智涵”道號,被人尊稱為“智涵子”。
智涵子送別廖春雷、妙音和吳開弟後,每天在玄武觀誦經悟道,練功習武,悠然自得。
智涵子一有空閒,總愛到玄武山的上上下下,前前後後仔細地察看,像在尋找什麼隱藏的東西。
在玄武觀下面的山腰上,他發現了幾個盜洞,但都是舊洞。
智涵子時刻注視著,道觀及周圍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