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下,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妙音聽罷,對朱智涵道:“這個兒歌太好聽了!”
朱智涵覺得歌謠朗朗上口,語言樸素,想象力豐富,便走過去問小孩:
“小朋友,你們唱的什麼歌呀?”
“綿州巴歌。”
小孩望了望朱智涵和妙音,齊聲答道。
一位在地裡除草的白髮老人,聽朱智涵二人是外地口音,解釋道:
“綿州巴歌是傳唱於四川羅江和玄武一帶的古老民歌。
中江縣古稱玄武縣,凱江流經羅江縣與玄武縣,所以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二人謝過老人,向前走了約半個時辰,遠遠望見了興隆鎮。
妙音告訴朱智涵,廖春雷的家在鎮上。朱智涵決定先去廖春雷家,準備邀他一同去大鎮。
二人進場鎮後,問了幾個鄉民,在“兄弟茶館”找到了廖春雷。
廖春雷開的茶館顧客盈門,生意紅火。
一樓的茶客大多是附近的市民、過往的挑夫、工匠和小生意人等。
二樓全是“雅座”,是商人或幫會聯誼的場所。
廖春雷見妙音和朱智涵到來,喜出望外,急忙請進二樓包廂,一起喝茶敘舊。
妙音問廖春雷怎麼開起了茶館?
廖春雷告訴兩位老朋友,四川紅燈教起義被清廷鎮壓後,他和一些教民加入了反清興漢的哥老會組織,秘密開展活動。
他以開“兄弟茶館”作為掩護,在二樓秘密設立了哥老會的“義字”堂口。
不到半年時間,在興隆鎮及周邊發展了一百多名袍哥兄弟。
廖春雷擔任了“義字堂”舵把子大爺,按照哥老會“內八堂”和“外八堂”制度,嚴格管理袍哥堂口,積極謀劃反清起義。
正閒談間,張門師兄吳開弟來訪,廖春雷將吳開弟介紹給朱智涵和妙音認識。
原來,吳開弟和廖春雷都是“蛤蟆神槍”張玉麟的徒弟。
吳開弟十四歲進入張玉麟家做傭工,由於勤快好學,深得張家人的喜歡。
後來張玉麟收吳開弟為徒,親授“蛤蟆神槍”絕技。
有一次,吳開弟在田間放牛,鄰居家的牛跑過來打架。
兩條牛鬥紅了眼,越打越兇,吳開弟用牛鞭根本驅趕不開。
眼見自家的牛被鄰家的牛按壓在田埂上,隨時有被頂死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