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之名,相傳源於《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之句,意指入會者皆是異姓兄弟,同生共死。
“袍哥”們自稱“漢留”,意即“留下漢人的種子,作滅清復明之計也。”
另一種說法,“袍哥”取自《三國演義》的故事:曹操把關羽留在帳下,送給關羽不少華貴的衣物。
可是卻發現關羽沒有穿曹操送的新衣,每天總是穿著一件舊袍。
曹操覺得奇怪,問關羽:“何故總穿舊袍?”
關羽答道:“舊袍繫結拜兄弟劉備所贈,故十分珍惜。”
後來人們便稱結拜兄弟為“袍哥”。
袍哥以“桃園結義”“瓦崗結盟”和“梁山聚義”為楷模。
把義薄雲天的關公奉為典範,聚黨結盟,各自建立袍哥碼頭和袍哥公口。
清廷視袍哥為洪水猛獸,實行殘酷鎮壓,因此袍哥只能秘密開展活動。
經朋友介紹,廖春雷經過嚴格的組織程式和儀式,秘密加入了哥老會組織,成為“袍哥”的重要成員。
後來,廖春雷聯絡了一批原紅燈教的骨幹人員,秘密加入哥老會,繼續從事反清興漢的活動,為新的武裝鬥爭積蓄力量。
廖春雷躲藏大約一年後,為了方便“袍哥”之間的聯絡,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中江縣興隆鎮,在牛市旁邊開了個“兄弟茶館”。
在茶館二樓,暗中設立起哥老會活動的堂口。
廖春雷逐步將原來的紅燈軍舊部聯絡起來,秘密開展活動,隨時準備發動反清武裝起義。
總督岑春煊因殘酷鎮壓紅燈教人員,激起四川人民的極大憤慨。
清廷為了緩和官民的矛盾,將他急調出四川,任命巴嶽特•錫良接任四川總督。
錫良帶上他的心腹干將趙爾豐,躊躇滿志地赴任四川總督。
新總督錫良想極力討好四川人民,積極推行所謂治川新政。
其重要舉措是採取全民集資入股的形式,籌建川漢鐵路總公司。
自古以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四川人民都勒緊褲帶,積極入股支援鐵路建設。
全川人民都巴望著,修好了鐵路,既可方便進出四川,又能振興地方經濟。
每個股東透過投資修路,都希望從川漢鐵路公司獲得豐厚的收益。
可是,錫良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謀劃的川漢鐵路,竟然成為壓垮清朝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