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元整理了一下思緒,他說道:“殿下,水的水重...密度是用蓮子測的。”
楊春元還是不太習慣用密度代表水重的意思,畢竟,水重對他來說已經早就是深入骨髓的習慣用詞,而密度這個詞對於楊春元來說,它就是朱常洛剛剛發明的新詞,想要習慣去用,還需一段時間。
“蓮子?”
朱常洛有點不懂了,“蓮子可以測密度嗎?這事我怎麼沒聽過呢?”朱常洛的心裡暗暗的想道。
他是真不知道蓮子是可以測密度的。
楊春元看著朱常洛的樣子,他解釋道:“是這樣的,殿下。蓮子測水...密度是古已有之的方法。在宋時姚寬的《西溪從語》中就有記載。書中是這樣記錄的,‘予監台州杜瀆鹽場,日以蓮子試滷,擇蓮子重者用之。滷浮三蓮、四蓮,味重,五蓮尤重。蓮子取其浮而直,若二蓮直或一直一橫,即味差薄;若滷更薄,則蓮沉於底,而煎鹽不成。閩中之法,以雞子(雞蛋)、桃仁試之,滷味重則正浮在上;滷澹相半,則二物俱沉。與此相類。’”
朱常洛聽明白了,原來蓮子測密度在古時是這樣用的。這下子朱常洛算是明白怎麼回事了。
蓮子竟然還充當了密度計的作用。這個新知識點確實讓朱常洛漲了見識。
朱常洛聽完以後,點點頭道:“這個方法不錯。但是,這個方法還是有問題的,蓮子大小有別,輕重有別。用它測滷水是勉強可用,但是細節不詳。如果不是含鹽量極高的滷水呢?就是要測普通的河水,泉水,該怎麼辦呢?難道還是用稱重法嗎?再者說,水文變化年年有之,若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參照比較,如何能夠正常的得出水之密度呢?”
朱常洛的這個問題,讓楊春元啞口了。
這個問題確實有點讓人難以回答。
就以黃河之水為例子吧,根據朝廷每年記錄的黃河水重,黃河水的水重每一年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誰也不知道什麼樣的黃河水重才是最好的。
所以,如果有一個可以用來參考的水,作為天下之水的密度,也就是水重的參考。那豈不是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黃河水重與普通水重之間的問題了。進而還能以此推導其他物質的密度,豈不妙哉?
但是該如何找一個完美的參照用水呢?
楊春元想了半天,他想不出怎麼辦。
於是,楊春元就問道:“殿下以為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參照呢?”
朱常洛想都沒想的回道:“蒸餾水。”
“蒸餾水?”
楊春元這輩子都沒聽過什麼是蒸餾水,顯然,這水也超出了楊春元的知識範圍。
於是,在楊春元的腦海裡,他就把蒸餾水腦補成了皇家貴重無比的寶物。
楊春元弱弱的說道:“如此寶水怎麼可以用來做參照呢?太貴重了。”
聽著楊春元的話,朱常洛知道楊春元想歪了。
朱常洛笑道:“蒸餾水並不貴重,反而簡單無比。只不過,製作的方式稍微複雜了些。”
聽到朱常洛這麼一說,楊春元驚喜道:“殿下,是真的嗎?”
朱常洛道:“君無戲言!”
聽到朱常洛如此肯定的回答,楊春元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