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明水師真的如此孱弱嗎?
這不見得!
在大明三百年間,直到臺灣明鄭時代結束。
大明的水師一直都是處於無敵狀態的。
但是,這種無敵狀態除了在洪武永樂年間之外,其他二百多年裡都是相對的無敵。並不能算得上真正的無敵,只能是說在東亞這個圈裡,大明水師是無敵的。
由於,大明在東亞地區過於強盛,這也導致了大明除了來自漠北草原的遊牧部落侵擾之外,並無什麼強大的敵人可以應對。
所以,這也導致了大明始終都沒有把水師重視起來。
導致了大明水師自永樂之後,越來越差的原因。
在永樂鼎盛之時,大明水師擁有3800艘船。
其中有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
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條大船和400條漕船。這其中還包括了250艘遠洋寶船!
餘下不在冊的巡江執法船和傳令船無算!
這樣的水師實力在古代文明之中絕對是空前絕後,無可匹敵的!
可是,這樣的實力並沒有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得到保持和壯大,反而愈加的式微。
這也導致了在嘉靖年間,窮兇極惡的倭寇就駕著片板小船就敢騷擾大明沿海數十年!
後來在朝廷的支援下,戚繼光和俞大猷又一次重建了大明水師。
這次重建水師後,俞大猷也說了一句名言:“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
這句話聽著挺糙的,但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近現代以後的水戰方向。
與現在網路流行的一句:“射程即真理,口徑即正義!”網路語言是不謀而合的。
所以,俞大猷的話時至今日,也不過時。
超大型的航母和大口徑重火力的戰艦照樣是無敵的存在!
可惜,這樣的優勢依舊沒有保持,因為,倭寇打完之後,這些船的“歷史使命”也就終結了。
它們自然而然的也就被荒廢了。
古代的船與現代不同,它們都是使用木質材料做成的船,這樣的船雖然造的快,但是保養和儲存的難度極高。
一旦,船隻失去了保養,不消十年的功夫,這船就會被海水泡壞,再也沒有遠航駕駛的能力了。
所以,戚繼光俞大猷時期的戰船想保留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幾乎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