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忖片刻後,劉郢緩緩站直了身軀,看著跪在地上的劉彥知道:“彥知,朕問你,這亂世好不容易求來了和平,你卻要為了一個女人起兵伐東,與其他諸國交惡,且不說這不老丹是否是真的,光憑這一點你就是在枉顧民心,你這樣做簡直就是不仁不義,難道你就一點都不顧忌這天下蒼生嗎?”
劉彥知聞言苦笑一聲,不過他卻並沒有辯駁,只是不卑不亢的回道:“皇叔教訓的極是,出兵一事侄兒確實有自己的私心,只不過與此同時,侄兒亦是在維護正道,為天下百姓謀福祉,還請皇叔明鑑。”
劉郢一怔,隨即問道:“你是指你說的雪我前朝之恥一事?”
“回皇叔的話,正是。”劉彥知應道。
“此話怎講?依我所知,這廣雲國與我華絲並無太多瓜葛,甚至連邊界都未曾接壤過,更從未建交,你為何說他們是盜國之賊?莫非這背後另有緣故不成?”
“是,皇叔猜得沒錯,此事正是如此!”
劉彥知點了點頭,又道: “皇叔雖識得廣雲國徐冉,但恐怕還不知道他徐姓王國的來歷,據侄兒所知,這廣雲國的開國皇帝乃是我前朝的一名方士,他詐取了前朝大量的金銀珠寶和以及糧草兵馬,這才建立了廣雲國,其中不老丹也是從前朝竊取而得,而這徐冉便是那方士的後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廣雲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東北沿海,靠的就是這偷竊來的那些財富,若非如此,又豈有今日廣雲國之盛況?所以,面對如此的一個竊國大盜,我華絲大地豈能任其逍遙,必須出兵收回那些失去的寶藏,這是陛下作為華絲天子的職責,亦是我民族的使命和責任!
況且,那廣雲國橫跨大海,地處東北,是一片偏遠的蠻荒之島,可謂是出了名的貧瘠,恐怕那廣雲國的百姓們吃飽飯都很困難,因此,我華絲此次乃是正義之兵,是為保衛祖先遺澤而來,是為拯救天下蒼生而來,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還請皇叔明鑑!”
劉彥知的話擲地有聲,聽得劉郢一陣啞然,震驚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劉彥知說的確實在理。
國家出兵征伐敵國,這本就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若是能再冠上“民族大義”這類的名號,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師出有名從來都是戰事之中最重要的行事準則,因為這個準則不但能夠起到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等功效,同樣也可以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獲得輿論上的絕對優勢,因此,這也是很多戰爭發起前的慣例。
不過,劉彥知能考慮到這一點,倒是非常出乎了劉郢的預料之外,這也讓劉郢對劉彥知的看法再一次的發生了轉變。
雖然劉郢對自己這個侄兒還是很看重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劉郢不會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而考慮利益得失,而現在劉彥知這個選擇讓他心裡頗為滿意,若是能借著此次機會將這件事情做得漂亮,那麼自己的位置必然會牢固許多,畢竟身在其位就必須謀其政,這句話一直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劉郢更是深諳其理。
想通了其中關鍵,劉郢當即便從御座上站起身,朗聲笑道:“好一個民心所向,好一句大勢所趨,不愧是朕的好侄兒,彥知你的這番話說的極是,這廣雲國雖然是我前朝的叛國,但是若能打擊他們,為天下蒼生除害,朕心裡也是樂見其成的,這樣吧,朕不日便派人商討此事,待商討妥當之後,朕便會派出大軍,將其滅之。”
劉彥知聞言,當即大喜過望,連忙拱手謝恩,然後繼續開口說道:“皇叔英明神武,不過,侄兒還是要多提醒皇叔一句,千萬要多加提防那廣雲國的皇帝徐冉。”
“哦?這話怎麼說?”聽到劉彥知這般說,劉郢當即來了興趣,連忙追問道。
“皇叔有所不知,徐冉此人為人乖戾極端,處事陰狠毒辣,非強權鎮壓絕不肯低頭服軟,利益誘之只可為緩兵之計,絕不可給予其喘息之機,若是一旦給了他喘息的機會,他日必然會捲土報復,所以我等務必要在短期內攻破廣雲國,將他們一擊剷除,以絕後患。”
聽到劉彥知的話,劉郢微微蹙眉,沉吟了半晌後,才開口詢問道:“這麼說來,彥知你與徐冉似乎十分相熟啊?”
劉彥知搖搖頭,道:“不瞞皇叔,侄兒與這徐冉並不算十分熟悉,只不過機緣巧合下打過幾次交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