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這裡逐漸成為書畫古玩的玩賞、買賣的聚集地。
《吶喊》的作者,也曾經經常到這裡來淘貨。當然,他買到的多是純粹的玩意兒。
這個時代,因為有許多老文物愛好者轉為了官方古玩、書畫店的負責人,店鋪裡的古玩和畫作,因此大多是真品、精品。
價格?只能令後世的人垂涎三尺——幾十元就能買到名家大作。
這裡面,自然是有當時收入水平低的原因。但也因為還沒形成收藏的熱潮,這是最大的原因。
把腳踏車存進了存車處,鄭曉寶進了豐寶齋。
既有古時候的存畫,也有近現代名家之作,懸掛或陳放在店內各處。
需要注意的是,也正因為名家高手都彙集到了這些古玩店中,此時的仿造水平也高得驚人。
仿造這些,既有追求有趣逸緻的因素,也有讓普通買不起真品的消費者,可以得償夙願的緣由。
總之,以齊白石的畫作為例。仿造的畫作,連他老人家在世時,自己親眼看到後,都一時難以辨清。
鄭曉寶有辨別能力,當然恨不得把店內名作“一卷而空”。
這首先是不切實際的。再有,貪心應該有個盡頭。
另外的客觀事實就是,無論是古董還是名畫,都是物以稀為貴。
不必多說。鄭曉寶對這些名畫古玩,肯定是愛不釋手。
花了三十元、六十元,買了兩幅不同平尺的,齊白石老先生的花鳥畫,他走出了店鋪。
找個沒人的角落,他把兩幅畫作立刻送入了空間:這兩幅畫,幾十年後的價格是幾千萬,合起來過億。
以這樣的形式,他先後購買了吳冠中、黃賓虹等人的幾幅畫作。價格不用說,說出來都是令人驚掉了下巴。
後世會是怎麼價格?
真品肯定是難得一見。這些名家畫作網印畫的價格,已是數千,乃至上萬。
買了幾幅畫,他到附近的小飯館裡,點了一碗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