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中原大戰(序)
乾元四年九月,陳國以大將軍謝遜為主將,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韓國,雙方於許縣鏖戰,韓軍不敵,連連敗退。
陳軍連破許縣、鄢陵、穎陰、穎陽四城,於乾元四年十一月與韓國都城陽翟隔穎水相望,時值隆冬,雙方罷兵,陳軍退回穎陽城駐防。
乾元五年三月,陳軍自穎陽沿穎水北上,包圍韓國都城陽翟,韓國向魏國、漢國救援。
乾元五年五月,陳軍圍陽翟兩月有餘,久攻不下,與此同時,魏國援軍抵達韓國長社,陳軍恐腹背受敵,便退回穎陽。
乾元五年六月,魏軍攻破鄢陵,兵鋒直指許縣,陳軍恐後路被斷,遂放棄穎陽、穎陰二城,退回許縣,於許縣城外遭遇魏軍伏擊,大敗,殘兵退入許縣,七月,撤回陳郡。
乾元五年八月,楚國出兵魯國泰山郡,魯軍一觸即潰,節節敗退,楚軍包圍泰山郡治所奉高城。
乾元五年九月,魯國以上將軍曹陸為統帥,率領五萬大軍救援奉高。
乾元五年十月,齊國於平原囤兵十萬,威脅魏國東郡,魏國大驚,自陽翟退兵,回防中原。
乾元六年三月,楚國增兵十萬奉高城,半月奉高城破,四月,楚軍勢如破竹,兵圍魯國都城曲阜,魯國向魏國求援。
乾元六年五月,魏軍於曲阜城外三十里處被楚軍伏擊,全軍覆沒,三日後,魯王開城投降,魯國亡,楚國得泰山、魯郡。
乾元六年七月,齊軍突襲東郡,為魏軍所敗,退回平原。
大戰持續兩年多,魏軍除東郡之外,其餘各線紛紛戰敗,形勢危機,為擺脫困境,遂向漢國、趙國救援。
乾元六年十月,漢軍、趙軍抵達魏國山陽郡昌邑,與魏軍會盟,同時漢王、趙王、魏王的王駕也一起到了昌邑,兵鋒直指楚國沛郡,楚國大驚,連忙調動兵馬南下,並邀齊軍一同南下沛郡,同時楚王也請齊王一道前往沛城,五王齊聚,中原風雨欲來。
乾元七年三月,吳國突襲九江,楚軍大敗,退守壽春,楚王恐力有不逮,遂派人前往鄧國求援。
宛城乾陽宮。
兩年多來,鄧昇一直觀看中原戰事,他沒想到,原本只是陳韓兩國之間的大戰,到最後居然把楚、魏、漢、趙、齊都引出來了,而且楚國還一鼓作氣的滅了魯國,當真是應接不暇啊。
鄧昇已經二十六歲了,登基十年的他,也蓄起了鬍鬚。
“諸卿,中原大戰兩年有餘,互有勝負,日前,吳國突襲九江,楚軍退守壽春,楚王派使者前來請寡人出兵,諸卿以為如何啊?”鄧昇看著殿下眾人道。
這兩年來,鄧國也發生了很多改變,丞相蔡封、大將軍黃標退居二線,鄧昇乘機設立三省制度,以蔣琬為尚書令、崔浩為門下令、鄧邕為中書令,胡惟庸接替戶部尚書、蘇弘接替兵部尚書、張賓接替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