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先陷陣。
眾士兵緊隨其後,無不以一當十,奮不顧身。
頃刻間,就將百餘敵兵殺散,開啟城門,迎杜克進城。
龐德等沿著城牆奪取其餘三門。
杜克列隊撲向縣寺、糧倉等重要場所。
不到半日,溫縣城就升起漢軍大旗。朱樟對張遼讚歎道:“龐令明何其勇也!”
張遼道:“涼州士彪悍,名不虛傳!”
朱樟三軍俘虜守兵數百人,將之置入軍中,反而是個拖累。朱樟欲盡殺之,三軍宣教皆反對。朱樟正猶豫之時,衛士報告有自稱常林的人前來拜訪。
常林,河內名士,與司馬氏併為溫縣大族、河內郡望。
天下大亂,常林和司馬朗皆看出河內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都不約而同做出遷移的決定。
司馬朗帶領族人依附趙進趙威孫。
常林帶領族人依附原河間太守陳延。陳延在河內與上黨交界山中築了一座塢壁,陳、馮和常諸姓皆遷移其中。河內太守張楊覬覦塢壁財貨,率兵攻之。常林“為之策謀”,張楊圍困塢壁六十餘日,不能克,最終悻悻退走。
司馬氏後來回到溫縣,常氏一直未回。
李通入河內,襲取溫縣,司馬朗被迫為李素部宣教,現已升遷為綏南軍宣教中郎將。
司馬氏也悄悄遷移至河南。
常林身材高瘦,文質彬彬,向朱樟見禮,簡單寒暄兩句,便道:“將軍欲北上,所俘縣人,於君無益,徒費糧食,不如釋之。”
朱樟雖然出身輕俠,但跟隨劉備日久,知道劉備重視人才,因此他對知書達理計程車人還是很客氣的,問道:“若是釋之,此輩或會再次與我軍作對,何以處之?”
常林道:“某現與宗族皆居陳氏壁,只求自保,不助袁氏。君若相信,可將縣人付予某。某將率之回陳氏壁,必不會與將軍作對。知君遠來乏糧,某等願資助一二。”
朱樟沉思片刻,點頭道:“當年陛下點評河內英才,對君及司馬子華、司馬伯達皆讚賞有加。君,我自然是信得過。就依君言。”
常林面色微微一動,道:“貴主也知某之薄名?”
朱樟笑道:“然也。陛下識人之明,天下皆知。君若有意,可考慮南渡。陛下用人以長,君必有展才之所。何必困守一壁,虛度光陰!”
常林微喟道:“某將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