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軍的軍銜在賈詡努力下已經有了眉目。
將軍共有六級,從上到下依次為四方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亦可簡稱上將、中將、鎮將;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亦可簡稱偏將、裨將、郎將。軍區級主將一般軍銜至少為前三級。
校尉三級,上校尉、中校尉、下校尉。
軍侯三級,上軍侯、中軍侯、下軍侯。
士兵三級,上士、中士、下士。
軍隊編制仍舊則是軍區或軍團、軍、部、曲、屯、隊、什、伍。
各級編制的主官一律稱為“長”,即軍團長、軍長、部長、曲長、屯長、隊長、什長、伍長。
劉備曾想一步到位,按自己方便的理解來命名,後發現強行扭轉大家不好,還是妥協一下吧。
“校尉”很難分開做軍銜。校是一種編制,比如“五校”,與“五軍”、“五部”、“五曲”有些類似;尉則是長官、統領的意思,比如校尉、都尉。
軍侯是一曲長官之稱,是挪用過來,都是中下級軍官,勉強能夠被士兵理解。
“士”則可以直接用。諸葛亮曾說“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三國志》提到“戰士”二字,有二十多處。戰士,可戰之士。
傅諮率先發言道:“陛下及鎮西指令甚明,軍中多有通胡語者,可抓緊與鮮卑諸部落接觸,賂以財貨,使之南下,應當不難。”
管未不像傅諮那麼樂觀:“諸胡方與我軍有太原之戰,損失慘重,仇恨不小。恐怕不易誘來。”
管未出身黃巾,原為徵虜軍一部校尉,因功提拔為驍騎軍軍師。
驍騎軍宣教鄭樸另有看法:“諸胡方敗於太原,已龜縮回草原深處,恐怕不會輕易南下,且其散亂,不聽約束,未必濟得上甚事。
還不如我二軍獨自東下,經代郡、上谷,叩居庸關,威脅薊縣,震動幽州。”
鄭樸是幽州人,因飢餓變為流民,至冀州、青州逃荒,加入管亥黃巾眾,隨管亥歸降劉備。為人寬厚,能得眾,屢立戰功,迭次升遷。
殄寇軍宣教郭樂性格飛揚,勇武敢戰,自不會保持沉默,大聲道:“幽州乃是袁熙掌軍,其黃口孺子,乳臭未乾,雖有大眾,不過群羊耳。
袁熙近幾個月來屢次挑釁,士兵屢次越過居庸關,進入上谷,窺視代郡、雁門。我軍一直保持克制。
今既有陛下之詔、田帥之令,何不給予其迎頭痛擊,讓其知道代郡、上谷乃我軍牧馬之地,非其小兒遊玩之所!”
徐晃笑道:“代郡、上谷明明是幽州之地,怎變成我軍之地了?”
郭樂道:“代郡、上谷原為鮮卑、烏丸所據,我軍於太原大敗諸胡,使其遁至代北,此二郡自當歸我軍所有。袁熙想坐享其成,我軍豈能答應?”
代郡、上谷原為軻比能勢力範圍。太原之戰,軻比能並未參與,反而趁機吞併了不少狼狽逃回北方的諸胡勢力,實力迅速膨脹。
軻比能性格沉穩,有一定戰略眼光,知道自己有可能變成劉備、袁紹這兩個龐然大物的眼中釘,立即抽身北退,將代郡、上谷讓了出來,撤至代北高地,在歠(chuò仇水北建立單于庭。
代郡、上谷中南部有治水(今桑乾河)、㶟(lěi)水(下游即今永定河)經過,有十餘城在兩水流經之處而建,土地肥沃,適合農耕。軻比能退走後,劉備和袁紹都看上了此地。
徐晃聽了郭樂之言,哈哈大笑道:“斯言何其壯也!更何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代郡、上谷,只是為賊虜竊據耳,我等自當為陛下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