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5月中旬,袁紹率大軍趕到前線。張郃報告田豫固守營壘,不肯出戰。
袁紹命人挑戰,在陣前百般詈罵,田豫巋然不動。
袁紹對田豐道:“若以孫觀首級激之,或可令田豫不得不出。”
田豐正色道:“死者為大,孫觀剛烈,臨陣戰死,亦是英雄,又已入殮,提此何益?”
戰場斬首也是尋常,但既已收殮安葬,難道還要開棺戮屍麼?
袁紹忙改容謝道:“元豐所言極是。孤亦敬佩孫仲臺之氣節,惜哉不為孤所用。
所幸孤麾下剛烈忠義之士亦比比皆是,也不必羨慕劉玄德。”
袁紹拿話遮掩過去,其實心中對呂曠不滿,若當時直接將孫觀梟首,現在懸示陣前,即便不能激田豫含怒而出,也可打擊劉軍士氣。
大好計策卻被呂曠白白浪費!
現在也只能將錯就錯了。
袁紹命呂曠將孫觀等人遺體送至兩軍陣前,點名田豫接收。
孫觀原率河東兵兩部約三千人入陽阿,與袁紹連戰,在高順陳祿西上時,只有兩千人左右能戰。陽阿為張郃所破,戰死近千人,餘眾投降。
袁軍根據降兵指認,收集了數十具將領的遺體。天氣漸熱,屍體無法久存。其餘皆就地掩埋。
田豫看了袁軍使者提供的戰死者名單,頓時兩淚迸濺,哭道:“嗚呼仲臺!君屢次提及要隨大司馬掃平九州,封侯絕域,言猶在耳,奈何撒手而去?留得此身,還可後圖,君為何如此剛烈?”
孫觀原在臧霸威虜軍麾下,與田豫接觸不多。後田豫督諸君破馬超,劉備設河東軍,以孫觀為中郎將,隸屬田豫麾下,兩人才朝夕相對。
孫觀性情剛烈,重義輕利,以前不讀書,隨臧霸投劉備後,因劉備之令方潛心讀書,又常向博學者請益。
聽田豫講起本朝建國之時雲臺二十八將之事,常慷慨激昂地道:“大丈夫當於馬上取功名,橫行於天下。”
田豫從高順、陳祿口中得知孫觀自請留守陽阿,阻攔袁紹大軍,就有了心理準備,高順擊破文丑後,田豫命張既、賈逵阻擊逄紀,就命高順等急回陽阿,接應孫觀,同時修築防禦工事,以防萬一。
高順所派斥候帶回陽阿告破的訊息,只得匆匆率軍迴轉。
高順回軍營壘不到兩日,袁軍前鋒張郃就率兵抵達。
兩日後,袁紹大軍趕到。
田豫終於得到孫觀戰死的確鑿訊息,頓時淚如雨下。
派兵迎回孫觀等遺體,見盛放孫觀的乃是上等好棺,問知是呂曠所為,田豫拭淚嘆道:“呂文開真乃仁義之士!”
劉軍營壘中不到萬人,而袁紹六萬大軍壓境,此處營壘之險要遠遜色於陽阿,危機仍舊沒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