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升雖則冥頑,也算忠義。
忠義之士,乃國之寶也,須當敬護。
失一黃漢升不足惜,無數黃漢升將來投矣。”
周瑜拱手賀道:“伯符有此胸懷,何愁英雄不來投?”
孫策又安慰孫河:“勿怪公瑾,其乃為傳我愛賢之名。君亦無過,且去暫歇,後續平定諸縣,還要用君之力。”
孫河向周瑜唱喏謝罪,向孫策告退。
孫策對周瑜道:“彼武人粗直,言語無忌,以公瑾之大度雅量,應不介懷。”
周瑜道:“孫校尉率直忠貞,我深讚賞,豈會怪罪?”
孫策親去探視祖郎。
祖郎欲從榻上掙扎起來,被孫策按住,道:“卿與我貴在知心,勿需多禮。卿安心養傷,傷後必有大用。”
祖郎感激道:“將軍不以郎之出身而見棄,郎誓死無他,必為將軍效死!”
孫策深加勉勵。
回到帳中,孫策問周瑜道:“已破豫章,可否再向江夏,為先父復仇?”
周瑜道:“劉玄德方用兵於河東,豫徐空虛,有可乘之機,吳公恐怕不會再與荊州擴大戰事。”
孫策嘆道:“我為吳公帳下將,不得不從,為之奈何?”
周瑜直接挑明:“伯符破廬江,逐劉繇,取豫章,所向無敵,軍功赫赫。然無根基,皆為人作嫁,宛如鏡花水月。”
孫策道:“我亦深為此而愁煩。公瑾有何計?可據豫章而立否?”
周瑜搖頭道:“豫章雖名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其實山多地少,溪流縱橫,北有大江,南有玉華山,東有懷玉、武夷,西有幕阜、九嶺,乃四塞之地。
自守尚可,據之以爭天下則難。
且豫章處於楚、吳夾擊之下,焉能從容發展?”
孫策道:“吳會乃我故里,該地戶口稠密,士民殷實,物產豐饒,又有大江之險,可做根基否?”
周瑜道:“此正我所欲言。
丹陽、豫章,山民果勁,可出精兵;
吳郡、會稽,魚米豐饒,足以養眾。
丹陽、吳郡北可進窺淮南,虎視中原;
西可併吞九江、廬江,沿江取荊州。
此帝王之業也。”
孫策深為贊同,道:“公瑾之計,與子綱公所言略同。然何以據吳會?”子綱公即張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