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郭淮相助,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雁門郡兵。
他親釋王晨之縛,慰勉道:“我與令叔子師公曾戮力同心,共圖董卓。我起兵於關東,子師公呼應於內。關東兵敗,讓人扼腕,而子師公卻獨建奇功,一舉誅卓,天下仰之,可恨最後為李郭二賊所害。我每切齒,發誓擒殺李郭,為民除害,為朝廷除賊,為子師公報仇。如今天下將亂,君有勇略雄氣,何不與我攜手,共討奸賊、致太平?”
郭淮回營後,帶身邊侍從勇士入王晨帳中,突然發難,挾持王晨。
郭淮傳王晨號令召集各級將領前來,向眾人將當前形勢一一挑明,指出如今局面下除了投靠曹操外,別無他途可走。
眾人從之。
王晨又是憤怒,又是羞慚,心喪欲死。
憤怒的是大意之下為郭淮所乘。羞慚的是滿帳諸將竟能被區區一稚子說服,可見自己平時威信全是虛幻。
一敗塗地,何顏苟活?
如今聽了曹操的話,心中略起波瀾,最終卻未點燃,沉默良久,道:“三年來,我為郭家東征西討,出生入死,可謂盡心。今日卻落到如此田地,咎由自取,能怪得誰來?曹公計謀過人,用兵莫測,我心悅誠服,也相信曹公能成大事。多年征戰,有傷在身,早欲休養,而不得便。今將士眾交付曹公,我無憂矣。”不再多言。
曹操目光一閃,笑道:“既然王校尉如此推許,我卻之不恭,便坦然受之了。”
話是這麼說,曹操卻表任郭淮為虎膽校尉,統領雁門郡兵,其餘一無所問。
郭淮宣佈各級軍官悉如王晨所置,不做任何變動,命郡兵為前導,向雁門郡治所陰館進發。
曹操率兵繼其後。
在此之前,胡騎已與曹操匯合。
當先一人飛身下馬,拜倒曹操馬前,大笑道:“某來投奔曹公了,還望收留。”
正是南匈奴單于於夫羅。
於夫羅與曹操先敵後友,決心追隨。
他流落中國後,跟白波合汙,與黑山同流,附袁術,隨張楊,投袁紹,四處奔波,無有定所,亦看不到前途。
曹操兩次擊敗於夫羅,可謂其宿敵大仇。但於夫羅在幽州見曹操敗而不餒,逆境不屈,深為敬佩。
如今曹操復起,立足幷州,以書招之。於夫羅欣然前來,還說服部分烏丸、鮮卑首領一同南下,合兩三萬騎。
曹操跳下馬將於夫羅扶起,笑道:“單于不辭勞苦,前來相助,吾願與單于約為兄弟,何出收留之語?”
於夫羅大喜,再次拜倒,口稱:“兄長!”
起身後,兩人把臂大笑,極為歡悅。
鮮卑騎兵大都為步度根所部,烏丸騎兵則是難樓所部。鮮卑騎兵首領為扶羅韓、瑣奴,烏丸騎兵首領為難知機,皆曾隨袁紹破公孫瓚,與曹操也是熟人。
兩族騎兵陸續到來,耀武揚威,氣焰囂張。
於夫羅恭敬有禮,其弟呼廚泉、其子劉豹、劉去卑等皆相當恭順,曹操也待之以禮。
鮮卑、烏丸跋扈,曹操自不能弱了下風,命夏侯惇、滿寵、朱靈、高覽為前部,樂進、徐他等護衛,陳兵相見,列陣以待。
曹軍大勝之後,士氣高昂,軍威雄壯,殺氣騰騰,雖面對胡騎呼嘯,堅如磐石,不曾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