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二日清晨,劉備留陳祿、田豫駐漯陰,自率關羽、張飛、周衢、謝榮、趙雲五曲兵馬及少量糧草和一些攻城器械,出漯陰東下,兵鋒直指菅縣。三個月前,徐和等圍攻菅縣,縣令孫克堅持守城十餘日,給黃巾大量殺傷,城破後,徐和等發洩怒火,屠城,然後挾兇威一戰而破東平陵,殺濟南王劉康、濟南相師銘。菅縣由於殘破的厲害,徐和等並未駐兵。一個月前,趙器被樂安相楊適從樂安國趕出,又被鄒平黃巾吳長眉排擠,只得勉強在殘破的菅縣落腳。
十一月二十四日傍晚,劉備兵臨菅縣城下。趙器驚慌變色,一籌莫展,想逃又不捨得,出擊又不敢,只得一邊打點精神守城,一邊派人火速向鄒平、臺縣、東平陵求援。他尚不知臺縣和東平陵已經人去樓空。
“什麼?”剛剛準備歇息,劉備收到田豫派騎士星夜送來的緊急文書,心中雷震。
片刻後,關羽、張飛、周衢、謝榮、趙雲五軍侯,簡雍、沐並二文官,齊集劉備中軍帳,聽到訊息後,盡皆失色,眾人望向劉備,昏黃的燈光下,劉備臉上古井不波,沒有驚慌表情。周衢急得臉上橫肉亂抖,叫道:“校尉,咱們該如何是好?不如儘快回軍?”
劉備不答,問道:“諸君以為如何?”
關羽道:“長途行軍,無功而返,勢必沮喪士氣,且若急行迴轉,必成疲軍,恐怕難敵賊寇大眾。”他反駁了周衢急行回軍的提議,但自己也沒什麼好主意。
張飛道:“根據田參議訊息時間推斷,賊寇此時必已渡過濟水。濟水距離漯陰不到五十里,我等就算日夜兼程,也是來不及了。不如緩行,屆時攻擊賊寇側背,與陳長運內外合擊之!”張飛同意關羽意見,並進一步提出緩行回軍的建議。
謝榮卻道:“兵法說,攻敵所必救,不如我等行圍魏救趙之計,渡河南下攻擊徐和老巢?”劉備掌軍後,對各級軍官兵法、學問非常重視,帶起一波習兵潮流,謝榮是比較積極的一個。
謝榮此計明顯是不可行的,徐和等人傾巢而出,已經放棄濟南國,東平陵已不是他“必救”之處。劉備沒有直接反駁他,繼續問道:“子龍怎麼看?”
趙雲先謝罪道:“雲偵察敵情不明,有罪,請校尉責罰!”
劉備擺手道:“先定菅縣、沿濟水偵察,此吾所定,與子龍何干?按照常情,賊寇若攻我,當先北渡濟水,抵消我濟水之險,因此吾命沿濟水北岸偵察,防備其渡河。豈知賊寇卻長途行軍至歷城渡河!若我軍未出,則完全可以臨濟水而擊之,賊寇雖眾,無能為也。賊寇行事不合常理,致使陰差陽錯,造成今日形勢。且不說前因,子龍以為目前該當如何?”
趙雲道:“雲請率騎兵曲先行,騷擾賊軍,遲滯其行動,為校尉行軍回援爭取時間。”
劉備頷首,目光移到簡雍、沐並身上。簡雍捻鬚思索,建言道:“賊寇勢大,雍建議速去應劭、鮑信及臧洪處求援。”
沐並沿著簡雍的思路道:“賊寇放棄老巢,悉軍而出,定是做出重大決定,若破漯陰,要麼是西進,要麼是東下。臧洪和鮑信皆屬於攻擊目標,在判明賊寇動向前,恐怕不敢出兵。應劭有泰山之險,不怕賊寇進攻,此人以忠義自任,且泰山兵驍銳,有很大可能性說服其襲擾黃巾後路。”
劉備見大家都發過言,總結道:“賊寇雖眾,遠行而襲堅城,此取死之道。漯陰有田豫、陳祿守城,又有敵視黃巾之大姓豪強相助,固若金湯,無須憂慮。我軍若急行回援,疲憊之下,難以發揮戰力,且勢必沮喪士氣,緩行方為上策。回軍之前,當先破菅縣,一是防備其銜尾追擊我軍,二是激勵將士士氣,以勝利姿態凱旋迴軍漯陰。”眾將皆稱善。
劉備遂下令道:“諸君聽吾號令!一,趙雲率騎兵曲即日出發,襲擾賊寇,以擾為主,注意保護自身。二,簡雍帶人間行出使泰山,面見應仲瑗,請其出兵,告知黃巾若破漯陰,必然攻擊濟北、泰山,若黃巾自濟北入寇,泰山郡無險可守,唇亡齒寒,請其三思;另派人送信給鮑信,也陳明厲害,指出危險,請其出兵邀擊黃巾後路,若力有不逮,則請大張聲勢做疑兵。三,今晚休整,明日晨餐後,關羽、張飛、周衢、謝榮四面攻打菅縣,張飛、周衢、謝榮為佯攻,各抽調兩屯歸關羽指揮,耿庸陷陣屯也屬關羽,以關羽為主攻,吾當親厲將士!”
諸將轟然應命而去。帳幕撩動,帶起陣陣寒風,使得帳內油燈火焰搖擺不定,燈光照在端坐主席的劉備臉上,一半明,一半暗,一如他此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