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不識劉備,見他滿臉含笑、充滿熱忱,雖然有些奇怪,但也是頷首回應。
趙雲進入大帳,拜見公孫瓚,道:“小人趙雲,見過將軍。”公孫瓚為奮武將軍。
公孫瓚請起,問道:“趙君是來自常山?所為何事?”
趙雲道:“聞將軍大破黃巾,解民倒懸,小人特率義從百人來投將軍。”
百人?太少了吧?不過有人投奔總是好事。公孫瓚臉上露出歡喜之色,嘴裡卻試探道:“冀州人都投奔袁本初,爾等為何反道而行呢?”
趙雲道:“天下洶洶,不知誰是誰非,百姓離亂,民有倒懸之危。本州本郡只是選擇能夠實行仁政、保護百姓之主罷了,無所謂忽視袁公私投將軍。”
公孫瓚大喜,又與趙雲談論與袁紹對峙冀州之形勢。趙雲認為袁紹討董時私心自用,謀冀州奸心昭然,不圖保護百姓、驅除暴亂,反而搶佔地盤、擴張實力,乃是漢室奸臣,而公孫瓚討伐張純、北掃烏丸、南平黃巾、保境安民,乃是漢室忠貞,公孫瓚對抗袁紹是以明對暗,以忠對奸,定然能夠取勝。公孫瓚也向趙雲表露自己再興漢室的大志,請趙雲相助。趙雲拜道:“雲敢不從命!”公孫瓚於是任命趙雲為曲軍侯,又給他補了四百步卒,湊成五百,歸於自己直屬的公孫胄所部之下
趙雲原本是滿懷期望地前來投奔公孫瓚的。
他出身於常山國真定縣一個小家族,既非大姓,也非望族。他幼讀詩書,文武雙全,志向高遠,一心想掃除暴亂、中興漢室。黃巾初起時,趙雲才十五六歲,武藝未成,未能投軍報國,之後的幾年看著天下叛賊四起、胡人作亂、董卓暴橫、漢室傾危,接著諸侯討董,非但沒能除掉董卓,地方上反而越來越亂,憂心如焚,夜不能寐。不過由於他出身寒微,雖然因勇武在常山名氣不小,但郡中並不太重用,二十三歲仍舊是個白身百姓,滿腔壯志,報國無門。
今年冀州紛爭,袁紹公孫瓚二雄並立,趙雲敏銳地看到冀州勢必發生戰事,要想保全家族並且有所作為,必須投奔其中一方。袁紹號為討董盟主,開始時儲存實力、逡巡不前,在全族被董卓所殺仍不出兵,反去謀奪冀州,趙雲對他的品德相當看不起。又加上袁紹多重用士族大姓,趙雲出身寒微,與袁紹更是格格不入。而公孫瓚北掃烏丸、南破黃巾,聽說英雄傑出,所以趙雲說服常山國相範忠,帶著幾十郡兵以及十來個自己親族來投公孫瓚,終於邁出實現他志向的第一步。
但今日一見,一番傾談後,趙雲覺得公孫瓚失之過剛,雖然壯懷激烈,但在治政牧民方面似乎沒什麼想法,在任賢用能方面似乎也差了一些,帳下武夫居多,謀士極少。冀州二雄爭鋒,不投公孫又能投誰呢?趙雲有些迷惘。
趙雲跟隨者公孫瓚派的親兵持軍令接受了四屯步卒,編入自己麾下,折騰許久搞定,剛剛入營帳準備歇息一下,衛兵入內報告有自稱劉備的軍官來訪。劉備?不認識啊。
劉備含笑的臉龐出現在面前,這不是公孫瓚大帳外遇到的那個人麼?
劉備含笑見禮,自我介紹道:“趙君,在下涿郡劉備,表字玄德,現在薊侯帳下為別部司馬。備平生最敬英雄豪傑,素聞趙君之名,特來拜會。”
趙雲忙還禮道:“劉司馬客氣了,在下表字子龍,劉君喚我子龍即可。”請劉備入座。這位劉司馬面上帶笑,言語誠懇,讓人如沐春風,趙雲對他莫名就有種好感。
一番傾談,趙雲心中頓時升起知己之感,劉司馬的話句句說在自己心坎上,彷彿是多少年未遇到的老朋友一般。劉備的出身經歷和顛沛遭遇讓趙雲唏噓,他的遠大志向讓趙雲共鳴,他對天下形勢的看法又讓趙雲心生敬佩。
兩人像是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劉備,總能勾起趙雲的談性。趙雲自認不是個話多的人,卻對這個初次見面的人卻傾吐了許多。用完晚飯後,劉備也不回帳了,就在趙雲帳中與他抵足而眠。兩人一直聊到天色發白、東方破曉,才相視一笑,攜手起身,都有種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
此後,劉備幾乎天天來找趙雲,有時自己單獨來,有時帶著關羽、張飛等人前來。趙雲見到關羽、張飛如此英雄人物都心甘情願居於劉備之下,而劉備與二人的關係也是情誼深厚、如同手足,很是羨慕,有時候趙雲也會忍不住想:如果劉君是薊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