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八百三十三章 載入史冊的答辯(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三十三章 載入史冊的答辯(下) (2 / 4)

溫度。

材料轉變為超導體的溫度被稱為超導臨界溫度(Tc),低於這個Tc,超導體才能保持自身的超導性質。

然而,絕大多數材料的Tc都非常低,基本都在220℃以下,需要藉助液氮或液氦等維持低溫環境。

想象一下。

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條几百公里的超導輸電線,還需要全程浸泡在液氮中冷卻,成本得多麼誇張.

所以為了讓超導體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必須要找到Tc更高、最好是室溫條件下(大約25℃左右)也能保持超導性質的材料。

從發現超導現象開始,物理學家對高Tc超導體的尋找從未停止,但一直舉步維艱。

在發現超導最開始的70多年內,Tc的上限連突破240℃都很困難。

還好後來物理學家陸續發現Tc超過173℃的超導體,目前超導體最高臨界溫度的記錄保持者是150萬個大氣壓下的硫化氫,Tc大約是73℃,離理想的室溫還是有一定距離,如此高壓的條件也意味著難以實際應用。

與此同時。

基於以上這些概念,超導材料又引申出了兩個小支路:

室溫超導以及高溫超導。

一般情況下。

我們把臨界溫度高於40K的超導體稱為高溫超導體,而把臨界溫度高於300K左右的超導體稱為室溫超導。

也就是說在超導界,“室溫”其實是要比“高溫”高得多的。

更特殊的是.

直到如今這個時期,物理學界對於高溫超導的完整機理依舊沒有定論。

這是一個凝聚態物理領域中的黑洞,如今凝聚態物理公認推不動的問題只有兩個:

一個是強關聯體系,另一個就是高溫超導的完整機理。(注:也有些觀點把兩者看做一個問題,這就和車厘子和美早櫻桃是不是一個物種一樣具體取決於你怎麼看)

除此以外,即便是薛其坤院士專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都只能算是經典問題,而非絕路。

誠然。

由於這個機理無限接近理論層次的緣故,想要單獨靠著它獲得諾獎其實沒多少可能,但對於物理界的從業者來說,解開這個機理帶來的意義絲毫不亞於獲得諾獎。

如今國內和國際上從事機理推導的團隊有很多,就連薛其坤院士名下都有兩個課題組在推這個課題,專案組的領頭人一個是長江,另一個是傑青。

結果沒想到的是。

薛其坤院士居然在徐雲的碩士答辯現場,見到了這麼個驚天動地的標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