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記載了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系統的總結了春秋戰國至漢初以來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對諸子百家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
《史記》前後歷經十六年才完成,乃是華夏曆史上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全書52萬餘字,對後世影響極大。
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不過遺憾的是,後世看到的《史記》內容,與原本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區別,這些原本沒流傳下來的內容便被稱為《史記》遺篇。
因為與班固不一樣,班固在寫《漢書》的時候對於官方多有讚譽,但太史公秉持的卻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筆下毫不留情。
例如在寫到漢武帝時,他身為漢武帝的朝臣,對於漢武帝的過失絲毫沒有隱瞞。
他甚至直接了當地揭露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祀,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
司馬遷的這種做法,觸怒了漢武帝和朝廷。
所以,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成書後,漢武帝看後大怒,限制了朝臣閱讀的範圍,僅限於朝廷上層的一部分人才能看。
同時,對於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損於自身的記述,作了大量刪節和敘補。
注意,這部分可不是什麼民科的猜想,而是同樣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事實——在《後漢書.楊終傳》中記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時太后兄衛尉馬廖,謹篤自守,不訓諸子.”
另外衛宏給《漢書舊議》這本書作注時也曾經說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
因此後人看到的《史記》與太史公的原本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出入。
後世唯一能確認的就是褚少孫續補過《史記》,所以你會在《史記》中看到很多【褚先生曰】這樣的內容。
隨後朱祁鎮引著張瑩王通二人來到了九號展櫃邊,指著其中的書冊說道:
“不過幸運的是,太史公的外孫揚惲保留下了部分《史記》的抄本。”
“這些抄本從朱元璋開國後便被收錄到了明朝書庫之中,姚廣孝在編撰《永樂大典》時將其加註到了《史記》所在的卷冊之中,直接備註為《史記》遺篇。”
“我們的超算在錄入《永樂大典》的同時還運用了AI篩查,雖然如今的AI手段還不完全成熟,但識別到【遺篇】這種字眼的時候還是很輕鬆便把它分類了出來。”
“後來在金陵大學的翁同教授以及其他幾位史學家的研究之下,我們最終確認了這部分內容正是《史記》遺篇。”
張瑩這才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隨後這姑娘又想到了什麼,對朱祁鎮問道:
“朱先生,那您說的歷史真相是”
朱祁鎮思考了幾秒鐘,出聲問道:
“兩位,你們在讀高中的時候,應該都學過《阿房宮賦》吧?”
“《阿房宮賦》?”
張瑩微微一愣,旋即大腦裡的某個記憶瞬間便被啟用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