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意思是霓虹之所以缺少第四世紀的文獻記錄是因為咱們沒資料給他們抄了?”
“賓果!”
朱祁鎮輕快的打了個響指,嘴裡還蹦出了個洋文,也不知道老朱要是知道這貨這麼跳脫會不會從孝陵裡揭棺而起:
“沒錯,公元第四世紀的時候華夏西晉朝綱混亂,又逢五胡亂華,用你們現代人的話來說,那就是魔法晉書目錄時期。”
“受這些因素影響,華夏也遺失了不少關於當時霓虹的文史記載,從而導致了霓虹所謂的四世紀之謎的出現。”
張瑩靜靜聽完朱祁鎮的介紹,方才摸了摸下巴唔,摸了摸頭盔的下殼:
“還真是這樣呀不過朱先生,那《永樂大典》裡摘抄的記錄又是從哪裡來的?”
朱祁鎮聞言嘆息一聲,半是遺憾半是感慨的說道:
“張小姐,西晉和東晉時期雖然民族動盪局勢艱難,但那終究是一百多年的漫長時光。”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文史資料只能說比較難以儲存,卻遠遠不至於絕跡。”
“根據我們整理出來的資訊,《永樂大典》中一共摘錄了兩位晉朝史學家所書的文史資料。”
“其中西晉的資料由郭頒記載,東晉的資料則出自習鑿齒之手。”
“這兩冊抄本被習鑿齒帶到了新餘白梅避世,輾轉流落到了公元502年建成的佑民寺中,沒有隨遣唐使一同被帶往東瀛。”
“因此霓虹人所記錄的記紀之中,自然也缺少了這麼一段歷史。”
“後來姚廣孝受旨編撰《永樂大典》,佑民寺住持將這兩本資料的抄本捐出,方才被摘錄到了《永樂大典》之內。”
說起華夏知名的史學家,大多數人腦海中可能會冒出太史公、班固、陳壽之類的名字,要不就是左丘明、范曄等等。
但實際上。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還有很多優秀權威但名氣相對沒有那麼大的史學家存在。
郭頒與習鑿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比於習鑿齒,郭頒的名氣或許會稍微大那麼一丟丟——因為他說過一句略微有知名度的評語:
【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這句話裡的維就是姜維,因此在姜維粉絲圈裡聽說過郭頒名字的人還是有那麼些的。
另外郭頒還寫過《魏晉世語》,《魏志武帝紀》也多次引用過郭頒的內容,算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史學家。
至於習鑿齒嘛
不誇張的說。
後世一百個人裡頭,恐怕都沒幾個聽說過這哥們的名字。
不過習鑿齒同樣是位頗有能力的史學權威,《漢晉春秋》便是出自他手,
沒錯,就是那本被很多曹操粉絲視為萬惡之源的‘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