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谷的一番話,算是以辦公廳的身份表了個態。
也就是初步接納了張子昂提出的「砍頭」方案。
當然了。僅僅是初步而已。
畢竟這麼重要的專案,不可能是某個人的一言堂——無論是姜成谷還是張子昂這個工程院院士都是如此。
說直白點.....
國內的工程院院士雖然珍貴,但數量多少也有近千人。
如果算上科學院院士,數量甚至接近2000。
可永陵呢?卻只有一個。
雖然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沒啥可比性,但性質上多少可以做些參考。
因此在永陵的挖掘方面,必須要經過更高層的論述才行。
姜成谷和張子昂他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儘可能寫詳實,以此來說服上頭的大佬。
張子昂顯然也很明白這點。
因此在探測團隊結束探測後,他立刻帶著挖掘小組的專家進行起了方案論證。
最終在第三天上午。
張子昂便將一份完整的方案交到了姜成谷的手中,由姜成谷轉呈給了更高層。
接著又過了一天。
姜成谷傳來了高層的回覆:
原則上同意張子昂團隊的挖掘方案,請委員會立刻著手進行挖掘籌備,施工過程將由華夏中建七局提供裝置援助。
陵墓的動工時間則在.兩個星期後。實話實說。
這個時間不算很離譜。
畢竟重力梯度儀已經清晰的檢測出了墓室的結構,加之第一期工程的目標範圍也很小:
僅僅是切割後殿,其餘八座配殿依舊保持原樣。
換而言之。
整個過程中真正需要考慮保護的文物只有後殿中的四具棺槨,外加後殿與配殿之間的氣密性問題罷了。
永陵地宮99.98%的文物(這個數字可不是誇大),都不會在這次切割過程中出土。
所以文物的儲存難度方面,無疑比正常挖掘皇陵下了數個臺階不止。
官方明面上對此次切割挖掘的命名比較傳統,叫做【永陵地宮第一期挖掘工程】,沒啥特點。
不過徐雲和陸朝陽私下裡則給它起了個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