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現場的一輛遙感車也被拓展開來,充當起了指揮車的作用。十分鐘後。
資料匯入完畢。與此同時。
一塊顯像板也被放到了空地上—雖然顯像板被衛星拍到洩密的機率很低很低,但張子昂等人還是給它加上了一塊防窺光柵。
這種防窺光柵可不同於市場上良莠不齊的防窺膜,屬於真正的防窺裝置:
它只允許正面和右邊的光線透過,也就是隻有站在顯像板正面和右邊的人才能看到影象,其他任何角度看上去都是一片漆黑。
又過了一會兒。
張子昂從遙感車走下,拿著一疊檔案來到了顯像板右邊,對眾
人說道:
「諸位,如你們所見,重力梯度儀的探測結果已經匯入完畢了,現在我先來和大家介紹一下永陵的基礎資訊吧。」
眾人連忙做側耳傾聽狀態。
隨後張子昂深吸一口氣,伸手在顯像板上的俯檢視區域畫了一圈:
「首先經過我們的詳細測量,永陵地表的寶城準確寬度為237.5米,比記載中的81丈略短一些,應該是風化、洪澇導致的破損。」
「不過寶城的地基依舊非常牢固,夯土地基面積高達4萬平方米,也就是大致200x200的規格,深入底層的砂石平均厚度為2.31米。」
「夯土地基下方則有著1米左右的硬質基槽,以及大量的天然礫石。」
聽聞此言。
姜成谷、翁同以及童懷軍三位考古方面的官員與專家,下意識便齊齊點了點頭。眾所周知。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華夏的建築歷史受中華文化影響,可謂同樣縱貫古今,流播域外。幾乎每個建築的每個環節,都有大量複雜的規矩與流程。
比如說房梁。比如說簷柱。又比如說.....地基。
華夏古代建築的地基之複雜,甚至能專門開出一門課程用以講學。
比如家宅的地基叫做宅基,其中涉及到永陵這種建築的地基,則叫做「臺基」。
臺基的四面一般全部為磚石砌築,裡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鋪滿磚石,堅固結實,形體大多比較方正。越是等級高的建築,臺基也越為顯著、高大。
當然了。
有些小門小戶也喜歡使用臺基。
不過普通家庭的臺基大多是用泥土所制,用以擴充門楣,也就是所謂的當地聲望值+10。所以這種泥臺上的楣木呢,也被稱之為基泥臺楣。
像永陵這類的皇陵地基則要正式很多,具體的基地如何修築都是有專門的要求的。
比如說宋代編纂有《營造法式》,清代編纂有《工程做法則例》,其中都很詳細的介紹了皇陵的臺基構造。
一般情況下。
皇陵的臺基會設有一級一級的不規則階石。稱為「踏跺」。「踏跺」的下方則是夯築基礎。
這類基礎的選材一般是粘性或砂性土,夯築基礎與「踏跺」組成了所謂的砌築結構。砌築結構的再下方,便是天然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