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對溼度從0增大到100%的情況下,本土驢驢毛的軸向腫脹僅有1%。
而楊氏模量與切變模量的比值,卻從217:1減小到了15:1。
從當時這段內容沒有本章說可以得出結論,各位同學想必已經明白了那個研究成果的意思。
沒錯!
驢的毛髮間有一種東西,牢牢的將驢毛的軸向腫脹給束縛住了。
如今想來......
莫非導致這個現象的物質,就是裘生所發現的那種粘液?
徐雲仔細思索了一會兒,理論上似乎......
真有可能?
畢竟......
物質和元素是不一樣的。
目前已經發現的元素有118種,但它們組合出的物質卻可能有無數種情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咖啡豆。
深烘和淺烘兩種方式烘焙出來的咖啡豆口感不同,而這種情況的實質便是內中生成了不同的物質。
有些物質目前已知,有些物質卻暫時未知—這裡的未知不是檢測不出來,而是沒有檢測的意義。
正常一杯咖啡裡頭,光含鎳的物質就不下十幾種甚至更多。
所以在物質表上你往往能看到XX糖、XX酸,XX基化合物,卻看不到具體的名稱,原因就在這裡。
咖啡如此......
本土驢,自然也存在這種可能性。
況且別忘了。
阿膠這種早期明膠,便是出自驢身上的呢:
很早以前阿膠就被用於貼笛膜,又薄又粘,因此——
裘生說的情況,或許還真的存在?
想著想著,徐雲的表情隱隱有些微妙。
尚未面試的除口臭牙膏需要用到驢毛。
微生物電池也要用到驢毛。
止血明膠則需要用到驢的汗液......
嘶......
該不會今後還有其他技術,也同樣要用到驢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