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
很多華夏古代書籍的原版都已經流失了,相當相當多的文學作品都只知其名,但不知道它的具體內容。
如今研究華夏古代歷史的第一參考文獻是《四庫全書》,清朝時期所編寫。
然而整部《四庫全書》對於牽涉違礙的內容改動極大,並且刪減了大量的內容。
比如《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關羽死後追諡羽曰壯繆侯。
但編纂《四庫全書》時。
清高宗卻認為壯繆是對關羽的貶低。
故命館臣將壯繆改為忠義,以示對其力扶炎漢,志節凜然的表彰。
是不是很可笑?
類似的例子多的很,整部《四庫全書》充斥著大量的二創、曲解甚至憑空捏造。
然而儘管如此,它依舊是目前參考文獻的首選。
而《永樂大典》則不然,它對於歷史沒有進行任何修改粉飾——這不僅僅是朱棣為了貼金說的大話,後世所存的幾百冊《永樂大典》都證明了這件事。
光這一點,《永樂大典》就可以把《四庫全書》秒到渣都不剩了。
因此如果《永樂大典》面世,它將成為一套最權威的參考文獻。
當然了。
看到這裡,可能還有人會繼續槓:
“然後呢?文獻有什麼用?拿來自嗨嗎?”
這就涉及到一個文化特定領域的範疇了。
它叫做中華文明圈。
這個文明圈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地帶,屬於東方文明圈的核心圈子。
霓虹、棒子、交趾都算是這個圈子的輻射區域。
然而近些年以來,本土一直在丟失中華文明圈的話語權甚至定義權。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棒子國的申遺。
棒子國申遺的行為固然噁心,但諸位可曾想過,為什麼棒子經常可以申遺成功?
教科文組織雖然不怎麼硬,但明面上的規則還是要遵守的,不可能棒子申請了就給他們過——那樣棒子可以直接入常了。
至少在明面上,他們也是要按走流程的。
而這個流程就是在申遺時提交的很多韓文的記錄原本。
棒子的近代史不同於華夏,雖然同樣遭遇過霓虹欺壓,但卻沒有發生過一鴉二鴉那樣毀滅性劫掠的事情。
因此在棒子國內,他們始終保留著一些古籍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