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家族總算幸不辱命,搞出了這件成品防彈衣。
當然了。
依舊是括弧,青春版。
眾所周知。
在人類漫長的武器發展史中,尋找“最強貼身盾牌”的腳步從未停歇。
有句話說得好:
“每件裝備都有它的宿敵。”
對子彈來說,防彈衣就是“宿敵”之一。
較早的防彈衣是“以鋼為甲”,透過堅硬的鋼板抵禦子彈射擊。
這種鋼甲出現的時間很早,某種程度上來說和普通的盔甲沒啥區別。
它在16世紀末曾經風靡過一次,普及到了整個歐洲。
儘管它能起到防彈作用,但質地太硬、重量過大、穿戴不便。
於是,世界各國漸漸踏上找尋“輕質軟甲”之路。
首先進入人類視野的是棉花纖維。
在1811年。
高盧曾用10層以上的棉纖維製作出“棉質背甲”,具有一定防彈能力。
接下來便是近代三劍客:
19世紀末的絲綢。
20世紀初的錳鋼。
以及真正現代的防彈材料凱夫拉、特沃綸、斯派克特纖維等等。
此次徐雲設計的防彈衣的技術思路並不複雜,說白了就一個極其簡單但又不簡單的公式:
絲+陶瓷。
其中簡單的部分在於絲。
它沒啥技術含量,運用的就是蠶絲甲的原理。
這玩意兒東方自古存在已久,只是後世蠶絲甲的顧客大多數時候只有兩個群體:
一是甲胃收藏者。
二是情趣內衣愛好者和只因。
至於不簡單的部分嘛......
自然是陶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