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閒話不多說,現在我們就開始準備進行資料測算吧。”
說完他頓了頓,從桌上拿起了簽到表格,補充道:
“唔...咱們社團一共有32位成員,今天國王學院的平託同學因病請假,湯姆遜先生則在忙學聯的事情沒有到場。”
“也就是扣除掉我和艾維琳同學兩位副社長,現在一共剩下28個人。”
“這28人正好可以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負責光源、m1鏡面、m2鏡面以及干涉條紋的觀測,大家意向如何?”
社員們彼此對視了一眼,很快給出了回答:
“沒有問題!”
五分鐘後。
28位社員分成了四個小組,按照各自的分工準備起了實驗。
早先介紹過。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關鍵點只有兩個:
一是找對水平光路的方向,也就是地球公轉的方向。
二便是光臂長度的調整,讓由M1和M2反射回來的光產生符合條件的干涉條紋。
除此以外。
剩下的就差不多是常識方面的概念了。
比如干涉條紋的亮區為光程差等於0或波長的整數倍,暗區為光程差等於1/2波長或波長的整數倍加1/2等等......
這也是早期很多物理實驗的特點之一:
裝置的製取組裝環節並不複雜,但方案卻非常精妙。
因此前後不過幾分鐘。
活動室內便響起了各個小組討論交流的聲音:
“哈爾勒,地球自轉方向是哪兒來著,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是自西向東啦蠢貨,虧你還是麥哲倫的後代!”
“.....光臂1.14514米,homo前輩,還需要再精確嗎?”
“不用了,誰把量角器遞給我一下?”
&n2鏡可以再往左邊移一點,夾角好像沒滿90度......”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首作於1887年,截止到2022年已經被不知道多少學者重複過了多少次。
相關精度在數字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極其恐怖的程度。
雖然在徐雲穿越的那會兒,邁克爾遜干涉儀在一線實驗中已經逐漸被雙頻外差干涉儀之類的新裝置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