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我、法拉第先生還有劍橋大學的校董是有多腦殘,才會在這種關頭弄虛作假?”
“這......”
喬吉亞·特里下意識的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無言以對。
徐雲這番話的意思,其實和冥王星之夜那些吃瓜黨的邏輯一樣。
當時吃瓜黨們之所以光聽高斯一句‘我們發現了柯南星’就確信尋星成功,也是因為相同的道理:
這種顛覆級...或者說毀滅級的實驗必定會被無數人重複驗證,貪圖一時的虛榮作假沒有任何意義。
即便是後來被稱為諾獎最大騙局的密立根油滴實驗,它在原理和準確性上也是沒有問題的:
它確實可以計算出電子的電荷量。
只是密立根篡改了資料,把一個低成功率事件偽造成了一個高成功率事件罷了。
還有原本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自身。
這個實驗始做於 1887年,但直到十二年後以太學說才完全放棄抵抗,和高盧一樣舉起了白旗投降。
順帶一提。
那個投降的“宣言”,恰好是巴黎科學院釋出的.....
又又例如赫赫有名的費馬大定理。
它實際上在1993就被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完畢了——雖然第一版存在一些錯漏,但安德魯·懷爾斯很快便修正出了正確的解法。
可直到1995年,他才被比較公認的接受。
到1997年6月。
安德魯·懷爾斯才獲得了沃爾夫斯凱爾專門為費馬大定理設定的10萬馬克懸賞大獎。
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了,就像某個釣魚老的更新一般,多的難以計量。
在物理...或者說科技史中。
實驗首做日的意義,更多還是在於定性作用。
例如在後世的書籍上你經常會看到一句話:
XX實驗在XX年X月X日由XX首做成功,它代表著人類對xx的認知更進了一步。
但你卻很少會看到這個實驗什麼時候被行業公認,這就是定性的意義。
也就是俗稱的青史留名。
這算是科學界的一種潛規則,至少在1850年還是非常可靠的。
如果這個實驗是弄虛作假......
那麼別說徐雲或者法拉第了,劍橋大學都會在第二天被推成平地——物理意義的推平。
此時此刻。
看著一臉澹定的徐雲,喬吉亞·特里忽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