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的父親在他18歲那年去世,還在讀大學的阿貝爾突然就要擔起照顧全家的重擔.
幸運的是.
他在讀的奧斯陸大學的老師們都沒放棄這位天才,他們一起資助了阿貝爾.
而阿貝爾呢,則以成績回報了他們.
在阿貝爾那個時代,一元五次方程求解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在阿貝爾讀書期間數學界最接近正確答案的成果,是由一個叫做魯菲尼的意呆利數學家做出來的一份論述.
那份論述多達五百多頁,但依舊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的結論.然後阿貝爾表示俺的外掛已經啟用,讓俺來吧:
他用六頁的稿紙完美解答了一元五次方程求解的問題,還對魯菲尼的論述進行了一些補充——而阿貝爾之所以只用六頁的原因,是因為他沒多少錢支付印刷費了.......
後來這六頁的手稿被阿貝爾寄給了一個人,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賞識.
沒錯.
這個人就是高斯......奈何命運又和阿貝爾開了個玩笑.
1824年的高斯用裡的話來說差不多就是半聖大圓滿巔峰,即將突破聖階,乃是當世唯一的半聖.
因此自然而然,他每天都可以收到大量的信件——根據高斯自述,他一年收到的信件最多超過了三千封.
後世參加過高考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老師們在介紹高考作文的時候,經常會告訴大家一件事:
由於高考作文的數量實在太多了,所以閱卷老師經常都只是匆匆一掃,根據字跡和開頭來快速評分.
高斯和高考只差一個字,所以高斯在看信時採用的也是類似的手段:他會先看字跡和標題,然後根據開頭內容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而阿貝爾的字跡嘛.......這樣說吧.
和阿貝爾的字比起來,老愛都能算是大書法家了.
加之阿貝爾在開頭還附加了一段自謙的內容,所以當時的高斯很自然的就冒出了一股觀感:
字醜,開頭囉嗦,別人五百頁沒有解決的問題你只用六頁紙就搞定了?
於是高斯很自然的便將這封信丟到了一旁,沒有理睬.
沒等到高斯回覆的阿貝爾此後輾轉流離,次站抵達巴黎,將自己的手稿交到了法國科學院手中.
科學院的秘書在看過這篇手稿後大為震驚,便把它交給了柯西複查.沒錯.又是柯西.可誰都知道柯西除了高產之外,寫文還有一個特點:
他寫的論文都特別長.
為此數學雜誌都不夠位置刊登他的論文,他一怒之下辦了專刊,專門發表自己的論文.
因此當拿到一份6頁的論文時,柯西根本提不起重視的心情.
於是阿貝爾在巴黎又是苦等無果,還得了一場感冒,最終只能無奈回到挪威.
後來他一邊做代課老師一邊研究學術,最終比雅可比先行完善了橢圓函式的理論,方才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