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鈣這種物質,很多人的腦海中下意識的便會想到碳酸鈣。
也就是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在這種基礎上,又有一部分人便會把鈣認為是石頭沫,從而產生非金屬的錯覺。
但實際上呢。
從它所含有的金字旁便不難看出。
鈣不是非金屬,而是一種金屬元素。
它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位於第4週期、第IIA族,常溫下呈銀白色晶體。
人類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金屬元素,便是鈣。
與此同時。
鈣的發現者不是別人,正是引導法拉第入門的漢弗裡·戴維:
1808年五月的時候。
戴維將溼潤的生石灰和氧化汞按3比1的比例混合後,放置在一鉑片上,與電池的正極相接。
然後又在混合物中作一窪穴,灌入水銀,插入一鉑絲,與電池的負極相接,得到了較大量的鈣汞合金。
接著他把鈣汞合金經蒸餾,便得到了銀白色的金屬鈣。
而在人體......或者說脊椎動物的骨骼中。
鈣主要以晶體的形式存在骨骼和牙齒裡,占人體總重量的1.5%至2%,是人體中特豐富的礦物質。
因此作為戴維的副手。
法拉第在發現神秘射線對於不同金屬的穿透效果存在差異後,便很自然的想到了骨骼這個概念。
不過早先提及過。
在如今這個時間線中,科學界對於光的微粒屬性已經有了相對深刻的認知。
他們知道粒子流會帶有大量的能量,而能量便可能對於人體造成影響。
就像宏觀世界的雨點、冰雹、沙塵暴,砸到臉上是會痛的。
因此在思量之後,法拉第才會選擇鰻魚作為實驗物件。
反正鰻魚也沒意見不是?
隨後法拉第將這張底片放到了桌上,認真的與眾人分析了起來:
“你們看,這是腦顱和咽顱...頜弓非常明顯,舌弓影像較為模糊....”
“另外脊椎、肋骨也都很清楚......”
“這是鰭下的肌間骨吧?這麼小的刺都能拍的清楚......”
“你看它的嘴巴,圓圓的,又深又潤,如果把牙齒拔掉,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