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面前的這個數字,高斯沉默片刻,對法拉第問道:
“邁克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個比值應該比氫離子的理論數值要大數百倍?”
法拉第聞言摘下眼鏡,用力揉了揉鼻翼,輕撥出一口氣:
“準確來說,要接近一千倍。”
“一千倍嗎.....”
高斯瞳孔微不可查的一縮,再次看了眼手中的算紙:
“也就是說...我們就這樣發現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質?這...這.......”
法拉第看了眼自己的老友,沒有說話。
在這個聖誕夜後的清晨,三位站在科學界頂尖的大佬同時沉默了。
原子。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明史,與原子相近...也就是代表著世間萬物最小構成的概念其實並不少見。
例如在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就提出過最早的原子論,稱肉眼可見的一切都是由某個極小的“質子”組成。
華夏也有不少先賢認為,世間萬物乃是由無數顆粒組成的實物。
但另一方面,這種認知更多的屬於哲學範疇,而非科學。
也就是他們認為世界萬物可以細分成比塵埃還小的粒子,但這些顆粒具體直徑多少、屬性如何他們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原子理論真正的建立者,乃是英國人約翰·道爾頓。
在拉瓦錫發現了氫氣後,人們發現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化學反應正好消耗完生成水。
超過這個比例可能會有氫氣多餘,可能會有氧氣多餘。
也就是說氫氣和氧氣在某個單位上,以2比1的關係發生了作用。
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個最小單位,一開始是元素級別,後來道爾頓在1803提出了原子概念。
當時他提出了一個理論:
物質均由不可見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組成,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
另外,他還測定了各元素的原子量——雖然有些是錯誤的。
這個概念要一直持續到1897年才會由jj湯姆遜再次重新整理,而他的步驟便是老湯等人今天所用的真空管實驗。
當然了。
真空管實驗計算出的是電子的荷質比,電量還是由此前提及過的密立根所測定,此處就不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