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接過紙和筆,沉吟片刻,在上面寫了句話:
【畢業後讀研,目標留校任教,並且成為科普利獎章的提名人】——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科普利獎章。
這是由英國皇家科學院設立的獎章,在諾獎開設之前,它與高盧科學院的學院徵文大獎並列為全球最高的兩大榮譽。
比起黎曼的目標,小麥的期望顯然要更高一點。
但如果按照二人生前的地位比較,反倒是黎曼反向的奶了自己一口:
黎曼在4年後便一戰成名了,小麥卻在畢業後高開低走。
一位推匯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巨匠,居然沒有獲得科普利獎章,確實令人遺憾。
隨後徐雲拿著筆記想了想,將它遞到了休伯特·艾裡面前,說道:
“艾裡同學,接下來到你了。”
艾裡接過筆記翻開一頁,利落大方的寫下了一段話。
待他寫完後。
徐雲接過筆記一看,出聲念道:
“順利畢業,接替父親成為皇家天文臺臺長?”
艾裡朝徐雲嗯哼一聲,表情顯得很輕鬆,笑著說道:
“我從小就在皇家天文臺長大,對那裡的感情很深,甚至可以說是我的第二個家。”
“所以我的規劃很簡單,那就是成為那個家真正的主人,能夠幫助父親解決一些麻煩就好了。”
徐雲微微頷首。
休伯特·艾裡的目標不算高也不算低,沒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
用後世的情況比喻,大概就相當於一名水木大學的學霸想成為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吧。
休伯特·艾裡在潛力上顯然足夠,但原本歷史中有沒有實現這個夢想徐雲就不清楚了——他對於休伯特·艾裡確實不太熟。
如果不是姓氏和見面時艾裡被孤立的情況,徐雲壓根就不會往喬治·比德爾·艾裡身上想。
不過考慮到喬治·比德爾·艾裡後來成為了皇家學會會長的情況,休伯特·艾裡實現期望的可能性應該還是不低的。
接著徐雲又環視了一圈,往邊上走了幾步,將筆記本遞到了基爾霍夫面前。
他和這位德國人的關係沒那麼親近,因此在位次方面稍微上了點心:
繼黎曼、小麥和休伯特·艾裡之後的第四人,應該不會令他產生被輕視的想法。
只見這個尚未蓄起絡腮鬍的電學大佬接過筆記本,在空白區域試了試筆,很快唰唰唰的寫起了字。
小半分鐘後。
基爾霍夫將筆記本交還給了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