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相當於兩個天體形成了一個概念上的‘組合星球’,這個組合星球施加的引力就和天王星的軌道對不上了——具體情況可以再去看看此前舉過的那個鐵球掉入沙地的例子。
換而言之。
冥王星的發現其實是有些誤打誤撞的數學巧合
於是受此影響,天文學家們才會展開對柯伊伯帶天體的觀察。
再然後的事兒,就是Sedna,2004 VN112,2007 TG422,2010 GB174,2012 VP113,2013 RFS99這六顆天體的發現了。
它們的軌道有些某種微妙重合,高度疑似受到了某些外力的牽引。
於是讓天文界做出了在奧爾特星雲一帶,可能有一個之前未被發現的巨行星或者橘子大小黑洞的猜測。
當然了。
考慮到部分笨蛋.咳咳,鮮為人同學對於天體觀測的知識儲備遠遠不足的情況,這裡再科普一個知識。
那就是科學家們到底是怎麼找尋系內行星的——這裡的行星包括小行星。
系外行星的觀測方法此前已經介紹過了一次,此處就先省略。
總之就是多普勒法和凌星法,另外還有微引力透鏡和日冕儀等等。
至於系內行星呢,方法很簡單:
大部分時候。
恆星在空中基本不動,行星則會以一定的角速度變換位置。
所以只要用影象自動搜尋軟體去對比某個週期——比如說半年或者一年內的影象,再篩選出角速度大於某個角秒的的星體就行了。
一般來說。
國內預設的數值是每小時1.3角秒以上。
國際則是每小時1.5角秒。
正因為對於這種方式的不瞭解,導致很多人都存在有一個思維誤區:
小行星和系內行星都是哈勃之類的望遠鏡拍到。
比冥王星更遠的系內天體,普通天文望遠鏡看不到它們。
這個思維大錯特錯。
舉個例子。
此前提及過鬩神星,它距離地球足足有97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1.5億公里,也就是冥王星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