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小棚子裡。
威廉·惠威爾正來回翻動著面前的觀測記錄,一臉好奇的對徐雲等人問道:
“高斯教授,羅峰同學,這就是你們要找的那顆‘柯南星’?”
只見此時此刻。
他手中的幾張觀測記錄上,都有某個小點被畫上了圓。
這些小點用肉眼去看只能看到些許痕跡,屬於認真看肯定能發現,但平時大機率被忽略的情況。
徐雲笑著點了點頭,剛剛他已經把影象簡單的檢查了一遍,可以確定高斯找到的正是冥王星:
“沒錯。”
威廉·惠威爾看上去似乎還有些疑惑,只見他把兩張黑白照片上下比對了一番,嘀咕道:
“可這兩張照片裡的圈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怎麼能看出是同一顆星呢?”
徐雲見說朝高斯撇了撇嘴,二人的臉上同時露出一絲無奈。
沒辦法。
很多時候,前端的科研專案就這樣。
科學家們拼了命搞出來的成果,在一些人的眼中反倒有些莫名其妙,一頭霧水。
偏偏那些人還不一定就是惡意的否定或者無腦槓,而是真的存在認知壁壘。
在看到一些超過常理的資料時,下意識就會冒出“現代科技能做到這種精度嗎?”的疑問。
比如後世的LIGO。
世人皆知它探測到了引力波,但鮮少有人知道這玩意的精度到底有多離譜。
&n,內部更是讓光路反射了400次,鐳射光路長度達到1600km。
這還不算完呢。
它所探測到的引力波,本質上是來自十幾億光年外、振幅為千分之一質子半徑的波動。
這就好比太平洋上臺風肆虐,你在魔都的岸邊扔了一粒石子,他在加州海灘上測出了石子濺出的漣漪。
試問有幾個普通人能不懵圈兒的?
所以徐雲認識的一些從業者,一開始還會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和別人解釋一些東西,但後來乾脆就啥都不管了。
擺爛.JPG。
2022年尚且如此,就更別說近代科學體系剛剛建立不久的1850年了。
對於威廉·惠威爾這麼個哲學家而言,透過計算找到一顆系內行星,邏輯上確實有些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