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 (2 / 10)

另外,行星穿過恆星面時利用分光分析,還可以調查行星大氣的動態及成分等等——這也是大家經常可以在新聞上看到發現某某系外行星可能適合生存的技術支撐。

到本章更新為止,一共只有5113個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認存在。

其中97%以上的行星都並沒有被直接觀察到,而是透過上頭介紹的手段被確認的。(查詢網址,感興趣的可以儲存一下,實時更新,昨天就發現了一顆新的)

事實上直到2004年,天文學家才第一次直接觀察到太陽系以外的一顆行星,叫做2M1207b。

OK,話題再回歸原處。

很早以前提及過。

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在1609年,由伽利略製成。

因此早於1609年之前的觀測記錄都是肉眼觀測,主要用於協助參考。

計算分辨使用的資料,都是1609年後用望遠鏡的觀測記錄,包括16091839年之間的手繪,以及1839年之後的黑白影像。

這也是為什麼幾萬份觀測記錄,最終只有四千多份會被拿來充作篩選樣本的原因:

這些都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拍攝或者手繪下的記錄,這種尺度才有可能記錄下冥王星的存在。

一般來說。

在數學定義上,手繪觀測記錄對於星體的準確度只有5%左右。

也就是100張記錄裡頭,大概有5張符合純數學的計算結果。

“銀經偏差值0.0072,532號檔案未發現明顯異常!”

“銀經偏差值0.0151,259號檔案未發現明顯異常!”

“黃經偏差值0.4496...777號檔案移動軌跡明顯!”

“收錄!”

“黃經偏差.......”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張張觀測記錄被辨識分類。

其中絕大部分被重新裝回了原本封存的檔案裡,但也有少部分被留在了桌面上。

看著身邊兩厘米厚的小紙堆,徐雲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撥出一口濁氣。

實話實說。

今天現場的難度比他預計的還要高一些。

在徐雲上輩子還在沒下海經商的時候,曾經在單位的組織下,聽過一次張家祥先生的講座。

講座上。

張家祥先生提到了他的尊師,華夏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張鈺哲院士,那部分內容令徐雲至今難忘。

張鈺哲院士出生於1902年,第1125號小行星中華星就是他在1928年時發現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