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二百七十三章 是你們逼我的!(9.6K)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三章 是你們逼我的!(9.6K) (2 / 10)

實際上呢。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邊疆存在的一個富含冰冷小天體的區域,迄今已經發現了超過1000顆柯伊伯帶天體。

據估計,柯伊伯帶中總共有超過十萬顆直徑100公里以上的小天體——它的綿延範圍和物質總量比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還要大的多。(doi:10.1126/9771,自然雜誌的,很有意思)

麥克·布朗便是一個痴心柯伊伯帶天體的天文學家,這哥們從2001年起就開始帶隊孜孜不倦地尋找新的柯伊伯帶大天體,至今已經發現了37顆之多。

其中最有名的有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以及2005年發現的......

鬩神星。

而鬩神星,便是給了冥王星關鍵一擊的兇手。

鬩神星的體積比冥王星要小一些,直徑大概小一百公里的樣子吧,對於星體來說幾乎差距不大。

但它質量,卻是冥王星的1.27倍。

也就是a身高170,b身高169,但a是100公斤,b卻是127公斤。

肉眼看上去誰的衝擊力更大不言而喻。

於是呢,當時天文學界的反對聲音就更大了:

如果說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那新發現的鬩神星,豈不是可以依次叫做“第十大行星”?

柯伊伯帶其他的星體不是可以叫“第十一大行星”“第十二大行星”......然後無窮盡?

再然後。

說不定有一些網路作家在介紹柯伊伯帶的時候,就會透過替換數字的方式一直寫下去,從而達到日更三萬的成就?

那可真爽....啊呸,那可真無恥啊。

所以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加之冥王星自己還有一顆體積小不了多少的衛星卡戎,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冥衛一,彼此之間形成了一個很特殊的星體模型。

於是在2006年。

天文大會終於做出了一個對行星的全新定義:

在繞著太陽旋轉的圓球中,只有能夠靠自身引力“把鄰近軌道上的天體清除”的那些星體,才能有資格被稱作是“行星”。

冥王星這樣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的,抱歉,只能被稱作“矮行星”了。

一波版本更新,冥王星慘遭削弱,到現在都還沒看到被加強的可能性。

估摸著只能等到宇宙毀滅英雄重做,它才有一絲重新登場的可能了。

在2010年的時候。

麥克·布朗童鞋還根據這段經歷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叫做《我是如何殺死冥王星的》......

更殺人誅心的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